我们通常说的「豆包」和「DeepSeek」其实指代的不是同一个层面的概念。当我们说豆包时,基本上指的是一个「互联网产品」,在移动端它的形态近似微信,在桌面端它的形态近似浏览器;而当我们说DeepSeek时,多数情况下指的是一个「LLM模型」。
那模型和产品比,当然是我说城门楼子,你说胯骨轴子。如果我们同态对比一下,在「模型」层面,豆包背后的模型,其实有很多个,不只是LLM,还包括图像生成、语音识别/生成等多个种类的模型。如果只看最重要的LLM(它是大脑)的话,最新的应该是doubao-1.5-pro,这个模型的能力我觉得是显然不如DeepSeek-R1的——当然模型评估这件事,维度太复杂,只要定语加的足够多,总有赢的角度。我的需求场景是大多在STEM领域,对模型智商很敏感;而很多只是玩玩的用户可能压根感受不到不同模型之间的区别。有个朋友说,只有你足够在乎你问的问题的时候,你才能体会出答案质量的不同。这个说法我觉得很有道理。
在「产品」层面,DeepSeek的移动/网页段都是下面这样一个简易的搜索框:
这个设计其实不是大众,对用户有一定的要求,对科技工作者来说可能简约的恰到好处,但对大众用户来说是不友好的。而豆包产品移动端像微信、桌面端像浏览器的设计,是非常贴近大众用户的。我父母想体验一下AI产品,我给装的也是豆包。这个逻辑跟我给他们装电脑系统的时候,会装一个360差不多。核心就是——省事。他们很快就学会了用语音、拍照进行搜索。这一点我有点惊喜,因为在上个互联网时代他们百度都用不利索,但豆包让他们几乎不用打字就能完成这项活动。
豆包桌面:
豆包移动端:
回到题主的问题,你大概觉得好用的是豆包这个产品,而很多人喜欢DeepSeek是因为它的模型能力。大家需求不同,看到的东西就会不同。就像我不喜欢汽车,10万的车和100万的车在我眼里没什么区别,都是4个轮子的代步工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