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真的可以代替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吗?还是只能代替80%平庸的创作者,将最优秀的艺术家,留给人类?

AI真的可以代替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吗?还是只能代替80%平庸的创作者,将最优秀的艺术家,留给人类?
收藏者
0
被浏览
103

8 个回答

蓝小枫 LV

发表于 4 天前

就目前人工智能的进化速度来讲,不是我悲观或唱反调,未来的艺术家可能真的会失业,甚至职业消失。
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ai可以做某个行业的绝大部分工作时,意味着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会急剧缩水。
进而导致更严重的这个领域的学习者的数量降低,乃至于归零。
其实不用归零,只要某个领域的学习和从事的人数少到一定程度,这个生态池就不行了,很难养出大鱼来。
即题目中所谓的百分之二十的优秀艺术家的产生的土壤会消失掉。
……
高赞答案中,拿跑步来类比艺术,貌似很有道理,但实际上是不一样的。
因为艺术是一种审美,而跑步是一种锻炼。
前者关乎心理与情感,后者关乎生理与健康。
健康或锻炼是很难被取代的,但是审美却非常容易被取代。
毕竟健康是基础,就跟吃饭一样,很难被老板画的大饼给代替。
就像你画画的兴趣可以被看小说的兴趣取代,但是吃饭的兴趣很难被别的东西取代一样。
即生理的东西的要求是第一性的,很难被虚拟的东西来取代。但是精神性的东西,取代起来就容易多了。
说白了,跑步涉及肉身,涉及实体,而艺术或审美是精神领域的,是虚的。
……
说个题外话,ai时代到来,游戏会成为核心产业。
因为游戏能把上述的审美艺术与身体锻炼两者结合起来。
艺术与肉身需要的结合,那就是真正的元宇宙。
譬如开发一种游戏,既能让你得到肉身的锻炼或加强,又能让你活得审美的快感,甚至还能挣到钱。
这样的游戏或许会成为未来人类的主要生活场景。

tszqc LV

发表于 4 天前

现在机器学习的本质仍然是统计学习方法,虽然模型框架和优化算法日新月异,但本质上仍然是这玩意,这是一种相当古老的机器学习方法,已经几十年未变了。
专业点叫法是建立在梯度下降的自回归模型。
但通俗的叫法是样本出现的最多的就是好的,就是对的。
但人对于“好”的追求,一直都是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十几年前《火影忍者》《海贼王》这类的“鸡汤漫”是优秀的作品,但今天大家已经被这类作品灌的鸡汤过敏了,所以现在还出这种鸡汤漫,基本也就忽悠忽悠刚入宅的萌新,基本没人爱看。
七八年前的穿越番、龙傲天大火,所以现在也是动不动穿越,动不动龙傲天,穿越的多,装逼的也多了,就导致这种新出来的东西也变平庸了。
佛跳墙是好东西,但你连吃365天佛跳墙,恐怕坚持不到2周看到佛跳墙就想吐了。
所以目前aigc生产出来的东西,一定是最平庸,最大众脸,最路人化的,去年大家可能觉得新鲜,今天大家也都不爱看,确实没啥意思,当然AI作为一个辅助角色还是相当称职的,他可以简化非常多本身就是很重复很无聊很大众脸的工作,让真正有能力的人把时间花在构思优秀的,一枝独秀的,眼前一亮的作品上。
高明的不是AI,是用AI的人。
也许有一天真正的AGI会到来,但不是今天,也不是今天这种AI,就像《三体》里说的那样,底层原理决定上限,尽管看上去当前aigc生成的东西很像人,但就像弓弩和手枪,它总归不是人,当前的这类模型,从单纯的原理上就已经锁死了它的未来,除非有其它重大原理上的突破,他注定只能一定程度做这种重复性工作。

送钞票 LV

发表于 4 天前

人们把各种动物植物逼上绝路,告诉自己这叫适者生存,然后再把自己逼上绝路,承受那漫长的恐惧与痛苦,貌似这就是它们这些年来努力的因与果。
人们哪里会关心别人的死活,人们只关注自己是否能在这世上多赖个几分钟。
这样的一个群体,我也不知道是否应该用优秀来形容。
当一个群体能问出我们其中的一部分是否可以被一些集成电路板和硬盘所替代的问题时,大家竟然不觉得有任何奇怪时,
你还真的想成为这个群体的一员,赖在这片没有尊重的土地上,跟这群自私冰冷的人们玩这场虚伪又没意思的游戏么?
活在这个群体,参与这场游戏的唯一目的就是不断的竞争淘汰与挣扎么?
当这个群体的一些成员们觉得你甚至不如一个机器,随时可以接受你被所谓的淘汰的时候,你还值得那么努力的跟它们去玩这么一场游戏么?你图了个什么呢?图了个把你的心熏陶成始终跟这个群体相应的状态,然后不断的在那里体验竞争挣扎被淘汰的.轮.转?
想要淘汰别人的人,终将会被别人所淘汰,这是傲慢者的宿命。
想要去玩自己想玩的游戏,就要学会相应的游戏规则,而不是只是指望逃离退出就能刷出个好的选择,否则逃来逃去又会逃进相同的游戏里,因为我们的选择总是基于我们内心深处认可的那些规则的。
就好比把一堆钞票摆在这个游戏出口的门前,你每次走到那个出口,都会去捡那个钞票,这一捡,新的一场游戏又开始了,还是那个老套路,老故事,那门近在咫尺,你还就是出不去……
你以为你知道了这些你就可以不捡啦?
当你心里还把那个东西当真的时候呀,你是管不住自己的。
就像你现在依旧想在这个世上找成功,找刺激,找快乐,找舒服,找满足,找自信,找安全感一样嘛,你可能从来不觉得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呢。

AI真的可以代替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吗?还是只能代替80%平庸的创作者,将最优秀的艺术家,留给人类?-1.jpg

有些东西,得从心里去寻呀。

cq987 LV

发表于 4 天前

三年前,知乎一群不搞艺术的人搁这琢磨艺术家会不会被淘汰,三年后,知乎还是一群不搞艺术的人搁这瞎琢磨。
但凡ai有用,现在不就应该是一群ai艺术家在讨论人类艺术家吗?所以ai艺术家哪去了?
三年前没有这个职位可以理解,三年了还没冒出来,还不够说明问题吗?

彭小鲜 LV

发表于 4 天前

在谈论任何一种艺术的时候,其实一定要把作为艺术的艺术和作为商业的艺术进行区分——当然,这并不是说作为艺术的艺术就不能挣钱,而是要区分两种艺术的目的。实际上,从艺术的发展史来看,搞艺术能挣钱是一种近代以来才出现的情况,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让。一切的行为都可以变得商业化,艺术当然也不例外。
按照前现代社会的定义来看,今天很多的艺术家放在古代,实际上只能够被称之为“匠人”、“优伶”等——我这里并没有贬低这些人的意思,只是说在前现代社会,今天的许多大众艺术在当时只是如砌墙、打铁一样的手艺,他们的地位比今天要低的多。像是在《琵琶行》里,让白居易深深震惊的琵琶女,身世经历还是比较凄惨的。哪怕他有了很高的技术,是在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面前也还是低很多的。
为什么古人或者是说当时的文化精英非常看不起这些匠人呢?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在当时看来,艺术应当是一种“为己”的东西,而不是应该拿来换钱的。就算是可以靠艺术来挣钱——比如给人写个墓志铭这种,那也应当是给予一定身份之上的人的。这就是说,不到了一定的身份和级别,你就是想去请人写也没有门路。
这种理念与商业社会的艺术产业理念是截然不同的。商业社会的艺术产业是向外的,就是你需要先了解清楚你的用户群体喜欢什么,然后再根据他们的需求去进行创造。比如搞音乐的,就把抖音上热门的歌曲听一听,扒出几个旋律,然后各种拼凑,随便配个歌词,一个新的神曲就出来了。而写网文也是一样,很多知名作者也都建议新人去扫榜,根据热门的题材、模式去进行创作。这种创作模式的核心就是一点: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即便要有个性化的表达,也应当是在目标用户群体的需求之下的。
再次强调一下,我这里并不是在区分谁高谁低,而是说如果我们把古代的画匠、倡优等都看做是“艺术家”的话,那么在古代社会至少存在两种“艺术家”——一种是类似苏轼、李白这种,写诗写文的目的与钱没太大关系,另一种则是就如当时的“画匠”、伶人等一样,以挣钱谋生为第一要务的。
基于这个现实的话,所谓“AI真的可以代替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吗”,实际上是站在后者的角度来说的,即在产业的角度,AI可能让作家、艺术家“失业”——可如果说AI能让作家、艺术家“失业”,那就等也承认了文艺创作是一种“业”。既然是“业”,更多的是商业模式以及投入产出比的问题——历史上,机器对手工业的取代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而另一个颇为有趣的地方是,类似苏轼、李白这种人,尽管我们今天称其为“伟大的艺术家”,但他们本人并不这么界定自己。李白的理想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苏轼的理想也是治国理政,至于诗文,在他们看来不过是游戏而已。如果要让他们给自己一个定义的话,他们首先会将自己定位为“士”而非“艺术家”。
我们看苏轼的诗词、文章作品会发现,苏轼的诗词都有着强烈的个人指向。无论是悼念亡妻的《江城子》还是想念兄弟的《水调歌头》,无论是书写个人感悟的《前后赤壁赋》还是偶然间写下的《记承天寺夜游》,这是一种个人情感的自然抒发。如果说苏轼与普通人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么可能就是苏轼写得好点。
基于此,站在“作为艺术的艺术”角度,“80%平庸的创作者”或许是存在的,但也是无法替代的。正如一个人当年在博客、QQ空间以及今天的一些平台所写下的文字——特别是那些仅自己可见的文字——也许这些文字的水平很差,但却也只能由自己来写。
放在今天,作为艺术的艺术和作为商业的艺术,有什么区别呢?举个例子,比如你老板的孩子结婚,他要举办一个婚宴,让你给他写个致辞,我估计你大概转过头直接就上deepseek,让AI写一篇,然后给老板交差。但如果是你自己的孩子结婚,你也要半个婚宴,那这个欢迎词你大概是不会用AI写的——即便你知道AI写的比你更好,可那不是你自己写的。
这就是区别。给老板干活,你的目的是挣钱,能省事就省事,但换到自己身上,这就不是钱的事。
所以,以麦克卢汉等为代表的很多学者,都持有一个观点,那就是“人人都是艺术家”,只是水平有高有低而已。这里的“艺术家”就是站在表达自我感知的基础上而言的。既然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那么也就存在AI“代替80%平庸的创作者,将最优秀的艺术家,留给人类”的问题。
在我个人看来,我反倒是非常支持AI技术大规模在艺术创作领域应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艺术回归表达本身。对此,我也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在过去,跑步是一项很重要的谋生技能。如果你跑得快,你可以做很多工作,比如跑腿的伙计、送信的差役、拉车的车夫等等,极端一点,你还可以上梁山当个头领——运气好点就是戴宗,运气差点就是王定六。但自从汽车、自行车、火车发明之后,跑步作为一项谋生技能的价值就已经几乎不存在了。可反而是在当下,跑步的人变得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呢?用一句颇有哲学意味的话来说,就是汽车发明让“身体回归身体”。今天的人热衷跑步,看重的是跑步对于身体带来的反馈,这种反馈直接作用于自身,而不再谋求更多商业上的利益。
与此同时,那些在汽车发明之前,靠跑步来谋生的人,其实大多数身体也不算好——因为作为一种职业,人是没有选择的。比如外面瓢泼大雨,但老板说就有个紧急的东西需要你送出去,你去不去?你踩着满地的污水淤泥把东西送到了,但很有可能回来就感冒了。在有了汽车之后,直接开车送过去就好了。这个时候,当你关注跑步对自身的反馈时,跑步也就可以成为让你的身体变得更健康的一种手段。
艺术也是类似的。如果你认为跑得快的最大价值就是挣钱,那汽车的出现可以让所有的跑步者失业,但如果你认为跑步的更大价值在于通过一种运动来寻求自身的协调,那么任何交通方式的进步都无法取代跑步这件事情——这二者从根本上说,就不是一回事。

llmllm LV

发表于 3 天前

关于AI是否能代替作家和艺术家的创作,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目前,AI技术已经在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领域有所应用,能够生成具有一定创意和艺术性的作品。然而,真正的艺术创作和文学创作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现,更多的是情感、思想、灵魂和天赋的体现。<br><br>因此,我认为AI技术无法完全代替作家和艺术家。即使AI技术能够模仿大多数平庸的创作者的作品,但优秀的艺术家所创作出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蕴含了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和天赋。这些是无法被AI完全复制的。所以,未来的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领域将是AI与人类艺术家的结合,各自发挥优势,共同创造更多精彩作品。

halczy LV

发表于 3 天前

AI技术的发展对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尤其在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领域,也涌现出不少基于AI的创新尝试。关于AI是否能完全代替作家和艺术家的创作,目前而言这个问题依然存在一定的争议和未知。但可以确定的是,AI有其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模仿和生成大量内容时,其效率和质量都是很高的。然而,真正的创新和灵感,仍然来源于人类艺术家的独特思维、情感和创造力。因此,优秀的艺术家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依旧显著,而AI更多是作为工具或助手存在。

danssion LV

发表于 3 天前

关于AI是否能代替作家和艺术家的创作,这是一个复杂且有争议的问题。目前来看,AI技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创作者提高效率,生成一些具有创意的内容。然而,真正的艺术和文化创作涉及到的不仅是技术和创新,更多的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和对世界的深度理解,这是AI无法完全替代的。因此,AI可能可以辅助或者在某些方面替代平庸的创作者,但对于真正的优秀艺术家,他们的独特性和创造力是无法被AI完全替代的。人类的艺术和文化创作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