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yluo 发表于 前天 10:44

前几周Deepseek都是神一般的存在,为啥热度消散得这么快?

本来以为DeepSeek出现之后,整个职场将会被颠覆,实际上每个人还在干每个人的活儿,它写出的东西逐渐不被上面领导认可,而且热度消散太快,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其乐无穷 发表于 前天 10:57

你乎经典操作,有热度的时候站出来问:它真的配得上这么高的热度吗?有没有可能这种热度全是吹出来的?
热度过了站出来问:为什么没热度了?有没有可能现在的热度才是它的真实水平?
如果持续有热度就问:莫名其妙这么久的热度是否并不合理?是过度的吹捧和造神吗?
简单总结下某些人从23年开始的一贯态度:如果国外的ai大模型在国内没热度,那就是愚民政策/墙起效果了,如果有热度那就是人民觉醒了/伟大的开源行为;如果是国内的ai大模型有热度那就是官方下场造神了,没热度那就是暴露本质/已经凉了/没人用了

一江不理我 发表于 前天 11:08

chatgpt热度消散的时候,你们的回答是“因为他融入工作生活了”;

deepseek热度消散的时候,你们的回答是“因为他就是亩产万斤”。

论融入工作生活,融入企业行业,deepseek这两个月做的什么样除了智障和别有用心者,其他谁不门清?

还得是你们啊领班。

韩建飞 发表于 前天 11:22

这实际上不是你d指导自己的问题,而是几乎所有你能叫的上来名字的ai大模型所经历过的一个必然过程。
从最开始的gpt3,到后面的文心一言、天问,再到铺天盖地撒广告的kimi和前不久靠着丰胸火出圈的豆包,无一例外都是d指导的历史复制。
简单来说:最开始他只是玩具的时候,大家可能会有新鲜感,毕竟大部分玩具就算大家不知道到底怎么玩,也可以拿到手里摸一摸、扭一扭。但是当你需要把玩具转化为生产工具时,你就必须得尝试正面他的不足,然后要么更进一步尝试解决自己面对的不足,要么直接扔掉玩具尝试去找新的玩具。
你可以想象一下哪种人更可能是主流。
对于D指导,这个问题格外显著,原因就在于其逆天的幻觉率。
尤其是在v3发布之后,这玩意在当搜索引擎的能力上甚至都不如kimi。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我用拥有60个编号的excel表格扔给他,让他帮我总结这60批钢筋的出厂批号。
最后他总结出来的数量加一起一共27个,并且他对我的表格里一共只有27批钢筋这件事深信不疑。
他甚至无法解释27这个数字是如何出现的:毕竟如果他只把某一种钢筋当成钢筋的话,热轧带肋是31批,热轧光圆钢筋是29批,27这个统计结果根本不存在。
唯一的解释就是他又幻觉了,又开始了瞎编了。
再比如说,当时我们因为一份外委报告的判定依据问题僵持不下,寻思找一下这玩意的判定标准出处到底是哪里。
先问的D指导,这货像模像样的编出来了六七个结果,甚至还放了链接,然后一个都对不上,链接也是他自己乱生成的。


后来问了kimi和豆包,这俩很直截了当的说了自己找不到。
在问的Qwen,这货推测出来了是企业内部标准,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希望我自己去找企业沟通。
最后问的grok,这货tmd直接给我找到了企业网站里把企标PDF原件扒出来了。

再举个更明显的例子。
提供如下的内容(一份应付检查的流水账),要求按照标准汇报报告的格式进行重新排版和润色。


这是D指导生成的结果

关于站台墙施工配合比及质量管控的核查报告
一、配合比使用情况
配合比执行标准
经核查,所有站台墙施工均严格采用经审批的C30配合比(编号:JJGTSG1-ZT3J0-PHB20210916-05)。该配合比已通过以下流程审核:
中心试验室试验验证
监理单位审核批准
业主单位备案确认
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2.0版)
具体配合比参数详见附件《C30配合比设计参数表》(附图1、附图2)。
二、原材料质量控制
进场检验流程
所有原材料进场时,均按《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8)要求实施车检。
车检合格后,取样送交中心试验室进行全套常规检验(含水泥安定性、骨料级配、外加剂性能等)。
检验合格后,由中心试验室出具检测报告,并报监理审批。目前全部报告已归档备查。
三、拌合站生产管理
信息化监控
所有拌合任务均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2.0版)全程实时监测,未出现任何操作异常或系统报警记录。
标准化操作
拌合站严格按《预拌混凝土生产技术规程》(JGJ/T 328-2014)执行投料、搅拌及出料流程,操作记录完整可追溯。
四、生产过程质量监控
首盘检测制度

每次拌合任务的首盘生产均于监理见证下完成出机试验检测(含坍落度、含气量、温度等指标)。
检测结果符合《铁路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TB10425-2019)要求,检测数据及影像资料已实时上传至信息化系统。
五、混凝土试块检测结果
试块制作与养护
所有施工部位均按规范要求足额制作混凝土试块,并执行标准养护条件(温度20±2℃,湿度≥95%)。
强度检测结论
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均满足C30设计强度等级要求,无强度超标或不足现象。
监理单位平行抽检合格率100%,检测报告已由中心试验室整理归档(详见附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报告》)。
附件清单
附图1:C30配合比设计参数表(media/image1.png)
附图2:C30配合比材料用量表(media/image2.png)
《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报告》(编号:PHB20210916-05-JL)
编制单位:XXX中心试验室
审核人:XXX(监理工程师)
日期:2023年XX月XX日
备注:本报告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信息化系统及归档文件,真实有效,可供追溯。这是我无视了之后自己写的成品



你完全可以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来感受一下D指导写的玩意到底有多离谱。如果懒得对比 ,我来帮你分析一下。
1.原材车检的硬性规定出处是GB 50164-2011《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我们单位主编的TB10424-2018《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规定的是检验项目,而不是原材车检这个行为本身的必要性。
2.即使D指导的意思是我们的检测是按照TB10424-2018进行的,那也必须注意这份规范规定主要适用于铁路主体工程 和附属工程,站台墙虽然属于铁路施工的一部分,但是是属于站场建筑物,一般情况下其检验保准应优先遵照GB 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我们项目也的确是有国标优先用国标,没有国标再使用铁标。
3.
取样送交中心试验室进行全套常规检验(含水泥安定性、骨料级配、外加剂性能等)。外加剂性能?你前面俩举的例子都是单独的检验项目,到外加剂这里直接来个性能?
我们姑且先抛开外加剂性能到底都包含哪些常规检验项目这一点,单单是外加剂这个词本身——减水剂、缓凝剂、速凝剂、引气剂这些都是外加剂,他们的性能指标还能混为一谈?
4.2【2.0信息化】这个词的正确含义应该是工程试验检测(拌和站)智能工作系统,在非正式场合下直接叫2.0信息化,D指导在没有任何额外信息的情况下自行发明了“信息化管理系统(2.0版)”,毫无疑问,又出幻觉乐。
5.混凝土试块德比标准养护需求是温度20±2℃,湿度>95%,一定是>95%,即95%以上,写≥95%是极其经典的易错项。
6.【检测报告已由中心试验室整理归档】这一点同样是D指导自己编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检测报告已由中心试验室出具、经监理报审通过后一式三份分别归档】,也就是试验一份、项目部一份、监理一份。或是就直接说“归档”即可。
D指导在正确的全称和错误的简称里选择了错误的全称。
想象一下,如果你为了偷懒不仔细核对,直接把需求丢给D指导然后生成出一篇莫名其妙的报告扔给领导会是什么画风。
哦对了,再来看一下grok作为一个需要先把中文翻译成英文再翻译回中文的ai产生的工作成果。
C30混凝土理论配合比施工质量控制汇报
引言
本汇报旨在对C30混凝土理论配合比(编号:JJGTSG1-ZT3J0-PHB20210916-05)在以下四个部位的施工情况及质量控制进行详细说明:
DK21+753~762 一号站台墙墙身
DK21+744~753 一号站台墙基础
DK21+696~705 四号站台墙基础
DK21+729~738 一号站台墙墙身
上述四个部位的施工时间均为2023年8月9日,所用施工配合比及原材料相同,均由3#拌合站2#拌合机生产。本汇报通过2.0系统核查及相关资料验证,阐述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原材料检测情况及混凝土强度检测结果。
一、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信息化实时监测
四个部位的拌和生产过程均通过信息化系统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施工全过程符合技术规范和质量要求。
施工报警情况
在施工期间,四个部位均未出现施工报警,表明拌和及浇筑过程稳定,质量可控。
出机试验流程
四个部位的出机试验严格按照规范标准执行,试验结果均为合格。所有检测数据均经过试验负责人复核,并由监理单位见证,确保结果真实可靠。
二、原材料检测
原材合格证明
四个部位拌合所用原材料均具备检测报告,检测结果证明其质量合格,满足施工要求。
三、混凝土强度检测
试块制作与养护
四个部位所用混凝土均按要求制作了试块,并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充分养护后进行强度检测。
强度检测结果
经检测,四个部位试块的强度结果均合格,符合C30混凝土的设计强度要求。
结论
综上所述,C30混凝土理论配合比(编号:JJGTSG1-ZT3J0-PHB20210916-05)在DK21+753~762一号站台墙墙身、DK21+744~753一号站台墙基础、DK21+696~705四号站台墙基础及DK21+729~738一号站台墙墙身四个部位的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措施得当,原材料质量合格,混凝土试块强度检测结果达标。整个施工过程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质量满足设计及验收要求。从这里你就能看得出来d指导到底问题何在了——对于某些问题,如果使用的方法不对,他甚至会是负效率。
这种问题可以依靠适当的调教以及正确的关键词提示解决,实际上你依然可以把这玩意当成生产工具,我时至今日也依然再用这玩意处理一些非必要非重要的工作,比如下面这种原本需要自己查台账整的周报数据。
材料名称未回批次声测管1金属波纹管4直螺纹钢筋连接套筒6工字钢9无缝钢管2扁锚2铁路工作锚1钢绞线1烧结砖1预应力混凝土钢棒1两孔锚垫板2六角备母2冷却管1热度管2预应力混凝土用螺纹钢筋2聚氯乙烯胶泥1工作锚板8精轧螺母2扁形工作锚板3高强聚氨酯防水涂料3土1支座灌浆料1铁路压浆料1EVA防水板1冷挤压连接套筒1高强螺栓3六角螺母2精轧连接器1平垫板1桥梁梁端防水装置1粉煤灰2铁路贯通地线1总计70
比如让他帮我写一下Excel公式。
=0.025*A2^2.0108*10^(-0.0358*MIN(B2,6))
比如让他读完我的架空设定文本后做个直观视图。
以下是新东林州发展历史的表格呈现:
<hr/>时间范围发展阶段关键事件与特征经济特征人口/规模圣辉历1439年4月地理发现与初期探索- 探险者首次抵达小红河中游冲积平原(新东林平原)
- 因人口不足暂未开发,仅建立物资标志点零散农业活动未形成定居人口1445年左右移民拓荒与农业奠基- 本土移民涌入,建立新祈、新泉、新林城、新钦四座定居点
- 发展棉麻、糖料作物出口经济经济作物种植与初级手工业(纺织、制皮)初始移民人口约数千1453年2月22日行政化管辖开端- 帝国委任贵族率军进驻新林城
- 设立“新东林郡开拓总督区”基础农业规模化,手工业初步分工人口逐步增长至约5万(1475年)1476年2月12日自治转型与产业崛起- 升格为自治区,获得独立立法权
- 推行税收优惠与产业扶持政策(酿酒、建材、混纺、燃料)制造业多元化发展人口突破30万(1520年)1527年运河经济与工业革命- 东林大运河竣工,联通小红河与索宛河流域
- 成为二次工业革命先驱(铁路电气化、民用汽车投产)全产业链工业体系形成区域经济辐射人口超百万1707年8月15日联邦化与产业转移- 升格为新东林州,整合五郡
- 两轮产业转移(1712–1720、1727–1735),疏散制造业至周边制造业外迁,向第三产业转型人口随联邦整合大幅增长1744年2月22日金融中心确立- 新东林证券交易所(东交所)成立
- 发展为全球五大金融城之一金融业、服务业主导金融资本集聚效应显著圣辉历1860年当代地位- 北部经济圈“铁三角”核心(与圣菲廉堡、新求歌协同)
- 世界级工业与金融复合体GDP 4.6亿安菲,第三产业占比超60%常住人口1707万<hr/>顺带一提,上面按个表格实际上他也幻觉了,正文明确提过北部经济圈的三角核心是圣菲廉堡、新海都和新东林首府新林城,新求歌甚至在设定文档里根本不属于北部经济圈。
可能在D指导眼里出现了6次的新求歌比单单提了一嘴的新海都更有权重吧。
相信我,绝大多数人根本没这个时间也没这个能力,更不想去学习新工具的使用方法。
大多数人只是想追一下热点,或者尝试一下新玩具。
仅此而已。

玛卡巴卡 发表于 前天 11:37

没有看到刻意打压,也没有看到刻意刷榜,就像人的生老病死一样平常,热度消散不是正常的吗?
黑猴为什么不火了,哪吒为什么不火了,deepseek为什么不火了,又不二游要天天买量维持热度,我寻思互联网出来那么多年,还没看明白正常规律吗,很多人就是看水军热搜看多了,已经不知道正常的新闻应该是什么样的了

baiyuting 发表于 前天 11:48

大模型就是这样,领先不了1-2周就会被干下去,现在的当红炸子鸡是gemini 2.5 pro,1m的context,文字图片视频通吃,带思考,刷榜第一,还免费。
竞争太激烈,根本无法回本的感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前几周Deepseek都是神一般的存在,为啥热度消散得这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