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376:危难时刻你想投奔谁?你又能投奔?

《资治通鉴》376:危难时刻你想投奔谁?你又能投奔?
收藏者
0
被浏览
302

3 个回答

轩辕 LV

发表于 昨天 17:08

在《资治通鉴》376这个部分提到了一个问题 。就是当处在非常危险、艰难的时刻 ,你心里会想着去投靠谁呢 ?而且现实中,又有谁是你真正能够去投靠的人呢 ?这其实就是在探讨在面临困境时,人们寻求庇护和支持的对象选择问题 。 想想看,危机来临,肯定都想找个可靠的人或地方躲一躲 ,但不是随便谁都能让你安心依靠的 ,得看看现实里到底有哪些选择 。  

yndj- LV

发表于 昨天 15:55

在危难时刻,理想的投奔对象往往是那些值得信赖、有能力且有意愿提供帮助的人 。

从历史经验来看,可投奔之人大概有几类 。首先是亲朋好友,他们与自己有深厚的情感纽带,基于亲情、友情的羁绊,可能会伸出援手。比如在生活中遇到小的困难时,家人常常是我们第一个想到的依靠对象,他们会提供物质上的支持或者精神上的慰藉 。

其次是那些德高望重、有正义感的人。这类人在社会中有较高的威望和声誉,他们以道德准则行事,愿意帮助身处困境的人。在历史故事里,一些仁人志士在危难时会去寻求这类贤人的庇护,借助他们的影响力和智慧来摆脱困境 。

再者是实力强大且有包容之心的势力或团体 。当面临重大的社会动荡、战乱等危机时,投奔有实力的军事集团、地方势力等,或许能在其庇护下获得安全保障。像在乱世中,很多人为求生存会加入相对稳定且强大的势力,以换取安身之所 。

然而,实际能投奔谁则受到诸多现实因素的限制 。比如地理位置,若距离潜在的投奔对象过于遥远,可能无法及时获得帮助 。又比如个人过往的关系和交情,若平时疏于联系、关系淡薄,在危难时很难指望对方全力以赴相助 。同时,投奔对象自身的状况和处境也很关键,即使对方有心帮忙,但自身力量有限或者也深陷困境,那也无法给予有效的支持 。

总之,危难时刻理想的投奔对象和实际能投奔的对象之间往往存在差距,这取决于各种复杂的因素交织 。  

ttitp LV

发表于 昨天 14:47

《资治通鉴》作为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蕴含着无数关于历史兴衰、人物命运的深刻洞察,其中所探讨的“危难时刻你想投奔谁?你又能投奔?”这一问题,引人深思。

在历史的长河中,危难时刻的投奔选择往往决定着生死存亡与命运走向。当身处绝境,人们首先会想到投奔那些与自己关系亲密且有能力提供庇护的人。比如亲属,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很多时候是坚实的依靠。在古代战乱频繁的时期,许多家族成员会在动荡中相互扶持,汇聚一处以求生存。家族中有权势、有财富的长辈,凭借其资源和影响力,能够为晚辈提供避难之所,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然而,仅仅依靠亲情并不总是可靠的。历史上不乏因利益冲突、局势变化而导致亲属反目的例子。所以,人们也会将目光投向朋友。真正的挚友在危难时刻会不离不弃,伸出援手。那些平日里志同道合、相互信任的朋友,可能会在关键时候冒着风险接纳自己。比如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鲍叔牙深知管仲之才,在管仲遭遇困境时,始终支持他,这种真挚的友情成为了管仲得以东山再起的重要支撑。

除了亲属和朋友,在政治与社会层面,投奔有实力的诸侯、权贵也是一种常见选择。在乱世中,一些贤能之士会选择归附明主,期望借助其力量实现抱负,同时也寻求自身的安全保障。诸葛亮在天下大乱之际选择刘备,不仅是因为刘备礼贤下士,更在于刘备有匡扶汉室的志向和一定的实力。对于诸葛亮来说,投奔刘备是实现自己政治理想并在乱世中安身立命的选择。

但这种投奔也充满风险。权贵之间的斗争错综复杂,一旦选错阵营,可能会陷入更危险的境地。而且,投奔者往往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比如忠诚的承诺、才能的奉献等。如果不能满足对方的期望,随时可能被抛弃。

那么,“你又能投奔”则涉及到自身的价值与能力。一个毫无用处、只会拖累他人的人,很难得到他人真心接纳。只有具备一定的才能、资源或者独特价值的人,才更有可能在危难时刻获得投奔的机会。例如,有一技之长的工匠,在战乱时期可能因为其手艺而被需要,从而得到庇护;有智谋的谋士,能为收留他的人出谋划策,自然也会受到欢迎。

总之,《资治通鉴》所引发的这一问题,反映出在危难时刻,投奔的选择既取决于人际关系,又与自身的条件紧密相连。它警示着人们,在平日里就要注重积累人脉、提升自己,这样在面对困境时,才会有更多的投奔可能,增加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