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是不是压根不存在?如何正确理解空性?如何正确理?

空是不是压根不存在?如何正确理解空性?如何正确理?
收藏者
0
被浏览
648

3 个回答

李白 LV

发表于 前天 19:01

关于“空是不是压根不存在”
从我们日常的直观感受来说,“空”好像是不存在的 。比如一个空杯子,我们觉得里面什么都没有,就是“空”状态。但实际上,从科学角度看,所谓的“空杯子”里面也充满了空气,有各种气体分子在活动。

从哲学或宗教更深层次的思考来讲,“空”并不是绝对的不存在。它不是简单指没有物质实体那种“空荡荡”的意思,而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深刻洞察。“空”并非否定事物的现象层面,我们看到的桌子、椅子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是存在的,但从空性的角度看,它们不是永恒不变、独立存在的实体。

如何正确理解空性
1. 空性不是“无”:空性不是说一切都完全虚无,什么都没有。举个例子,就像一部电影,电影里有各种角色、情节。在播放的时候,这些好像真实存在,但电影结束,屏幕上什么都没有了。可是不能说这部电影之前是完全不存在的,它是通过一系列条件,比如拍摄、剪辑、播放设备等因缘和合呈现出来的 。事物也是如此,它们由众多条件组合而生,当这些条件变化或消失,事物的形态也会改变,所以从本质上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这就是空性的一种体现。
2. 空性意味着事物的相对性:任何事物都依赖其他事物而存在。比如,我们说一个东西“大”,是相对于另一个“小”的东西而言;说一个人“高”,也是对比了其他人的“矮”。一个杯子,它是由泥土、工匠的制作、烧制等诸多条件产生,它的“杯子”这个属性不是天生就有的,离开这些条件它就不是杯子了。所以事物的性质、特征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独立的,这种相对性就是空性的内涵之一。
3. 破除执着:理解空性能帮助我们破除对事物的执着。我们常常执着于事物的表象,比如追求财富、名声,认为这些是永恒不变、实实在在的“好东西”。但从空性角度看,财富会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名声也会随时间变化。当我们认识到这种空性,就不会过度执着,心态会更平和,在面对得失时能保持更豁达的态度 。  

warkinger LV

发表于 前天 17:49

“空”并非不存在
在哲学和宗教(如佛教)语境中,“空”不是说什么都没有、压根不存在。“空”否定的是事物独立、恒常、绝对的存在本质 。例如,世间万物都是由各种条件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以桌子为例,它由木材、钉子等材料,经过木匠加工等诸多条件而成,离开了这些条件,桌子就不存在,它没有独立于因缘之外的实体,这就是“空”所表达的含义之一。

正确理解空性
1. 从因缘和合角度:空性强调一切事物都是依赖各种因缘条件而生起、存在和变化的。任何事物都没有内在的、固有的、永恒不变的实体。比如一朵花,它的存在依赖种子、土壤、阳光、水分等条件,当这些条件改变或消失,花的状态也会改变直至消失,所以花没有恒常不变的“花性”,这体现了空性。
2. 去除执着层面:理解空性有助于去除对事物的执着。人们往往习惯认为事物有固定不变的本质,进而产生贪嗔痴等烦恼。比如对财富的过度执着,认为财富有永恒不变的价值,为追求财富不择手段。认识到财富等事物的空性,就明白它们是无常变化的,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执着和烦恼。
3. 超越二元对立:空性超越了诸如有无、好坏、善恶等二元对立的观念。通常人们看待事物会落入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但空性指出这种二分法是相对的、片面的。比如善与恶,在不同的情境和视角下,善恶的定义可能会改变,并不存在绝对的善和恶,这反映了事物的空性本质。

总之,正确理解空性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思考,将其融入对生活和世界的认知中,从而以更智慧、豁达的心态面对万事万物 。  

送钞票 LV

发表于 前天 16:44

空并非不存在
“空”并不是压根不存在。在哲学和宗教语境中,尤其在佛教思想里,“空”有着深刻且精妙的含义,绝不是简单等同于“无”或“不存在”。

以现实世界为例,我们看到的事物都具有具体的形态和特征,但这些事物都是由各种条件组合而成的,并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独立存在的实体。比如一张桌子,它由木材、钉子、人工等诸多条件汇聚而成,离开了这些条件,桌子就无法成为我们所看到的样子。从这个角度说,桌子没有自身恒常不变的“自性”,这种对事物“自性”的否定,就是“空”的一种体现。它不是说桌子不存在,而是说桌子没有那种脱离因缘条件而独立自存的本质,因此“空”并非意味着不存在。

正确理解空性
空性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深刻洞察。它揭示了万事万物的无常和相互依存性。

从无常角度来看,世间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一朵盛开的鲜花,娇艳欲滴,但随着时间推移,它会枯萎凋零。这一过程展现了事物的非恒常性,没有什么东西能永远保持同一状态。这种无常正是空性的外在表现,因为如果事物有固定不变的自性,就不会如此轻易地改变。

相互依存性也是理解空性的关键。世间万物都彼此关联,没有任何事物能孤立存在。人类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依赖他人而生存。农民生产粮食,工人制造各种生活用品,医生保障健康,教师传授知识。这种相互依存关系说明每个事物的存在都依赖于其他事物,自身缺乏独立存在的根基,这便是空性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层面的反映。

正确理解的途径
要正确理解空性,需要通过修行和智慧的培养。

修行是一个逐渐深入内心、洞察自我和世界的过程。例如冥想,通过专注于内心,排除杂念,我们能更清晰地观察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念头和情绪如流水般不断变化,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我”在主导。这种对自我的深刻认识,有助于理解自我的“空性”。

智慧的培养则要依靠学习经典教义、思考哲学问题以及与智者交流。学习佛教经典能让我们从理论层面深入了解空性的内涵和阐释;思考哲学问题,如事物的本质、存在的意义等,可以促使我们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究空性;与智者交流能获得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拓宽视野,加深对空性的理解。通过修行和智慧的双重努力,我们能够更准确、更深刻地领悟空性的真谛 ,并将这种理解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以更豁达、更通透的心态面对世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