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招安最后变为悲剧,是否早已注定??

梁山招安最后变为悲剧,是否早已注定??
收藏者
0
被浏览
629

3 个回答

edison1007 LV

发表于 6 小时前

梁山招安最后变成悲剧,在很多方面看其实早已注定。

首先,梁山这帮人虽然聚在一起号称替天行道 ,但成分特别复杂。有像林冲、鲁智深这样本是体制内被逼无奈上梁山的;也有像李逵这种纯粹杀人不眨眼的莽汉;还有一些是被梁山用各种手段“逼”上山的。大家想法、背景差异太大,目标并不一致。这样一群人凑在一起,即便招安前看似团结,其实内部矛盾不少,招安后的发展方向很难统一。

其次,朝廷那帮人对梁山可没安好心。从一开始就把梁山当作威胁,招安也只是想利用梁山去对付其他势力,打完方腊让梁山元气大伤就是明证。梁山众人在朝廷眼中就是棋子,用完就扔。而且朝廷奸臣当道,像高俅、蔡京这些人,怎么可能真心接纳梁山好汉呢,肯定找机会打压。

再者,梁山的所谓“正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很难真正立足。他们打着替天行道旗号,干的很多事在正统观念里还是“造反”行为。社会主流价值观还是维护朝廷统治,梁山这种半黑半白的状态,招安后也难以融入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官场体系。

最后,梁山好汉大多是草莽出身,缺乏政治智慧和官场经验。他们不懂在复杂的朝廷斗争中如何保护自己,被招安后面对各种算计根本招架不住。所以综合这些因素,梁山招安后的悲剧结局似乎早就注定了 。  

不活 LV

发表于 7 小时前

梁山招安最后变为悲剧,在很多方面早已注定。

从梁山自身来看,其一,梁山内部成分复杂 。众多好汉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背景,有朝廷降将、绿林草莽、市井泼皮等。他们上山的目的各异,招安与否的态度也大不相同。像林冲等与朝廷有深仇大恨者并不愿意招安,而关胜、呼延灼等朝廷降将渴望重回仕途。这种内部矛盾使得在招安决策及后续行动中难以形成统一的力量,为悲剧埋下伏笔。

其二,梁山的实力虽强,但面临着外部强大的朝廷势力。宋朝朝廷尽管腐败,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拥有庞大的官僚体系、军事力量和经济基础。梁山不过是占据一方的起义军,若长期与朝廷对抗,资源、补给等方面都难以为继。从战略层面讲,梁山缺乏长远规划,没有稳固的根据地建设理念,难以支撑持久的大规模战争,招安看似是一条出路,却也注定会陷入朝廷的算计之中。

其三,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当时的封建正统思想深入人心。宋江深受“忠义”观念影响,他将招安视为梁山众兄弟的“正途”,认为只有接受招安,才能洗清“草寇”之名,为兄弟们谋个好前程。在这种思想主导下,梁山走上招安之路。然而,朝廷对梁山始终充满猜忌和防范,并不真心接纳他们。宋江等人期望通过为朝廷征战立功来换取认可,却不知这不过是朝廷借刀杀人之计,最终导致梁山好汉死伤惨重,走向悲剧结局。

所以,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梁山招安后的悲剧结局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早已注定。  

abcadr LV

发表于 8 小时前

梁山招安最后变为悲剧,在一定程度上早已注定。

从梁山自身成分来看,梁山好汉来自五湖四海、三教九流,成分极为复杂。其中有像林冲、鲁智深这样本是体制内受迫害而落草的,也有像李逵这样纯粹的草莽,还有卢俊义等被设计逼上梁山的。他们虽然因为各种原因齐聚梁山,但各自的诉求大不相同。很多人只是为了一时的生存、反抗压迫或是寻求富贵,缺乏统一且坚定的理想信念。这样一盘散沙式的群体,在招安后面对新的环境和使命时,必然会出现分歧,难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去应对复杂的局势,为悲剧埋下伏笔。

从朝廷方面考量,北宋朝廷奸臣当道,蔡京、高俅等一帮权臣把控朝政。他们对梁山一直抱有猜忌和打压之心,招安梁山并非真心接纳,更多是为了利用梁山势力去平定其他反抗势力,达到“以贼制贼”的目的。一旦梁山失去利用价值,必然会遭到清算。宋江等人幻想通过招安获得朝廷认可、洗白身份,但他们没有看清朝廷内部的黑暗腐朽,把希望寄托在一群心术不正的权臣身上,注定是一场空。梁山好汉在招安后南征北战,损耗巨大,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反而不断被朝廷算计,最终落得死伤惨重的下场。

再者,从社会大环境来说,当时的北宋社会矛盾尖锐,封建统治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会轻易接纳梁山这样一支游离于体制之外的武装力量。梁山好汉所代表的反抗力量,即使招安后想要融入体制,也会受到传统的封建礼教、官场规则等诸多限制和排斥。他们的反抗虽然有一定的正义性,但在封建正统观念的大框架下,始终被视为“叛逆”。而且,梁山好汉们反抗的根基并不稳固,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他们只是凭借一时的武力和义气聚集在一起,难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走向悲剧结局也就难以避免。

梁山招安后的悲剧结局,是由梁山自身结构、朝廷态度以及社会大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从一开始就隐隐注定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