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埃隆·马斯克讲话磕磕巴巴?

感觉他的语言都是临时组织起来的
收藏者
0
被浏览
83

5 个回答

散步人生 LV

发表于 昨天 23:02

我和一些知识渊博的人对话时发现他们有一个共性特点,就是,他们平时说话挺正常的,语速快的慢的都有,一旦对话涉及到行业领域的深度问题,他们就会像白酒喝多了似的,眼神动作语速都会慢个0.5倍,用词的模糊程度增加,吭吭哧哧地给不出具体的回答,或者不停地推翻自己刚说的话,但当提问者(也就是我)慢慢把问题收敛到确定的点线时,对话就会重新顺利起来,对方会开始侃侃而谈,谈很久,从哪到哪都讲的明明白白。
我觉得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我知道什么,同时他们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有些问题在我看来是简单的问题,但在他们看来简单的小问题嵌套在一个复杂的大问题中,所以一瞬间思考线程增加了,语言的可能性也增加了,会出错的地方都先模糊处理一下,看起来就是反应变慢了、说话磕磕巴巴。
马斯克是不是这样,我不知道,我只是想说不要追求如何去逞口舌之快......喜欢反应快、秒答的话,看余承东发布会就可以了。

pasu LV

发表于 昨天 23:16

说一个违反直觉的常识:
一个人脑子快、想法多,他对外的表现往往不是巧舌如簧,而是有些磕磕巴巴,经常性地停顿一下组织语言。
原因也简单。
对这些人而言,思维跳跃之快、想表达的东西之多,已经超过语言承载的范围,需要他暂停选择表达的优先权和逻辑结构。
所以,西方有句谚语叫:想得越多,说得越慢,用以描述:很多智者并不是口若悬河之人。
此外,有权有势的上位者也容易说话慢,经常性地停顿。
原因同样简单。
他们的地位准许他们说话不着急,甚至准许他们可以不经准备就能大众面前即兴讲话,而这也往往培养出他们说话慢,经常停顿的讲话习惯(想想单位里领导漫长的发言)。

pingping521 LV

发表于 昨天 23:29

跟高智商人群打过很多交道。有磕巴的,有极其流畅的。个人观察和自我实验的出的结论是 睡眠充足度带来的差异。睡得足,身体好的人脑子反应快,讲话流畅。
最早发现这个规律是上系主任的课,按说老小子履历很优秀,看起来也是个聪明人,咋这么磕巴。后来了解到他特别忙压力也大,睡眠质量极差。
后来因兴趣看了普林斯顿大学的投资公开课,那教授讲话也极磕巴。那位看起来也是长期睡眠不足。
得出结论就是,有些聪明人因为过度投入工作,背负太多压力且缺乏松弛方法,导致长期处于精神衰弱的状态,所以语言系统出现了一些障碍。这个经过充足的休息调养可以恢复。

zknet LV

发表于 昨天 23:38

这是一个很好的聊天话题。
马斯克的确有这个问题,Dario Amodei也是这样,ilya sutskever是刻意放慢了语速,不然也会磕巴,有时候,我感觉他嘴张开了…然后,说词啊,哥们儿。
还有马督工马逆也是如此,我感觉他一旦脱稿,就会磕巴。还有我关注的科普人卓克也不是口语很好的人。
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比如马斯克的敏感性格,还有过于活跃的大脑,导致嘴跟不上大脑,大脑里突然炸出来1000个词,不知道说哪个。
我觉得里面可能存在一个底层机制——这帮人都缺乏模仿学习。 (以下这是我的观察和假设。我的假设,尽量不与我的观察冲突。)
流畅口语的特殊性,在于它几乎不用过脑子,有时候嘴甚至比脑子还快。
流利口语说的是一种口语定式,是一种固定搭配的模块,它不一定会触发大脑里的深层思考能力,而是一种更快的通道——模仿通道。
口语是一种极为古老的沟通方式,它的学习方式应该非常原始,比如模仿学习。模仿学习有很大的优势,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让一个大致的思想在口语流传中保真,同时也能起到维系部落文化统一的作用。而且它学起来非常快,这是最快的学习方式 (没有之一)
模仿学习看起来像一种效率很高,拟合度很高,但泛化力很差的学习方法。因为仅靠这种方式很难构建"真正的理解"。
你会发现口语流利的人,比如你妈,口语机关枪,说得大部分都是模块化的陈词滥调,只是根据情景替换了某些词,90%的词都是定式,所以骂你的时候都是一套套的,(还是老一套)。这些话被社会验证过社交价值,她们不需要再去批判这些话,想想这些话到底对不对,只要快速模仿出来就行,从他们的社交场合中模仿,在她们心里这是无需批判的"最佳实践",判断标准来自于社会vibe,他们基本的假设是,社会上常用的定式还能有错吗?嗯…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被"社会"夺舍了。——老妈们讲的不是道理,是"社会微波背景辐射"。

那种脱口秀相声演员,大部分说的都是定式的艺术,比如郭德纲提到他们以前有很多留下来的经典桥段,一套套的。而郭德纲自己也有明显的语言套路,你可以看出他经过了非常深厚的老式相声模仿训练。定式玩的溜,也是一种顶级的艺术,他们不会去批判自己说得对不对,这都是老底子留下的口语宝贝。
但像马斯克这种非常在意First Principles的人,脑内批判是一种经常性的活动,真正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批判最多的是自己,他们可能会审视自己将要说出的每一句话。
我自己的感受是,当我口语爆发的时候,肯定不是在说最有价值那部分话。最有价值的那部分,肯定还没被构建成句子,更不要说组合成流畅的句子模块了。
——
但这两者不是矛盾的,所以我说的是马斯克没有刻意模仿练习过口语,而不是说他学不会。
马斯克更像一个思考者,行动者,而不是表达者,很多想法,他是用一种vibe/联想的方式存在大脑里,而不是被结构化成了优美流畅的句子,只要能做判断,做决策就可以了。
有极少数人是两者都可以兼得的,这需要大量的刻意训练,这个难度要远远大于练习写作。我特别羡慕这样的人。(我想马督工就是那种逃避口语练习的人,笑)

aiayuan LV

发表于 昨天 23:52

我在读高中和大学的时候,最爱上虎扑和微博。
爱玩这些文字媒体的原因,不是我天天要发什么“大作”,就是好一口与人争辩。
当时无论是什么话题,是什么大V的评论区。我总要插上几句,经常都能成为热评,动不动几千上万赞。无论有什么人来质疑我,或者跟我“杠上加杠”,我都能怼到别人无力还击。
犹记得当时在微博的一次敏感话题下,遭到十几个女生的围攻,可我就是“不服周”。争论七八个小时后,她们大都散去,其中一个还跑来私信我“虽然我不赞成你,但你的言辞真犀利”。最后她还关注了我。当时,我觉得自己老厉害了。
当时的我,真的有很深的知识储备,能自立新说吗?并不是,高中大学时我已经很久不爱看书了。最大的爱好是打LOL,去酒吧。顶多剩点小时候爱读书的“老本”,可能比同龄人强,但绝对称不上大拿。
可即便这样,私下里我从小到大都是十里八乡的争辩能手。只要话题最后不上升到人身攻击的情况下,无论我是正方还是反方,我都能笑到最后。以至于大家都知道我口若悬河,就不爱跟我争辩了。曾经我还颇为得意。
从这里,大家应该能猜出我线上线下都爱与人争辩的动机了。我自豪于一窥他人语言体系的端倪,并抓住漏洞将其撕成碎片,最后归功于自身逻辑体系的战利品。
可是后来,我毕业了,接触文字工作。尤其在我重新习得阅读习惯的时候。
我变得不爱与人在网上争辩了,也不爱寻得醒目的评论区占山为王。写的文章总是不满意,总觉得有漏洞,总是想填补。可是补后又觉得“水满则溢”。
管理账号的时候,遇到偷换概念或者人身攻击的言论,通常删除了事极少与之争论。放之以前,我绝对会与他们大战三百回合。
在现实中,我会被老朋友形容成“吞吞吐吐”,新圈子会觉得我不爱说话。到了新单位,甚至大家普遍认为我沉默寡言,是比较谨慎稳重的人。这前后的人设转变,云泥之别。
这其实是我年岁和阅历的增加,和认知体系的深化以及重构。逐渐明白两个道理。
第一,知识存在一个悖论。知识了解的越多,就会觉得自己明白的越少。人永远无法同时获得知识的洗礼,和用其装逼的感受。
第二,语言一开口,便有漏洞。人永远无法用语言,阐释所有的真理。
首先,第一点比较好理解。知识的确立,会随着认知维度的丰满,变得难以简单概括。可能繁密的举证推理,才能讲明白一个平易朴实的道理。
就像历史周期律之于中国历史,至今互联网上都有很多人爱言之凿凿的用一个变量盖棺定论。说什么朝代因为什么什么兴起,又因为什么什么灭亡。最爱扯到某个人,和某个特定事件上。我少不更事时曾是这种论述的忠实拥趸。主要是装逼有奇效。一通报菜名式的贯口,通常能把看客唬得一愣一愣的。
可随着我长大后,读的书越多,就越发现这种逻辑根本站不住脚。人类文明史不过占了地球几十亿年历史中的几千年,相当于眨眼一瞬。人类作为“新手玩家”,这么短时间怎么可能知道整个地球服务器的逻辑?这个服务器里,怎么可能有只属于“新手村”的独立规律?
而且越读历史,越觉得历史是一门时空学科。历史上所发生的一切,都与其时空中存在的自然地理、人文脉络等学科不无关联。更与人类至今尚未发觉,尚未总结出来的学科类目利害攸关。
所以,你要我总结比较客观的历史经验,我可以回答。可你要我在时空里划一条不变的历史铁律,我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到。因为人类对事物的观测方式总是有限的,如果能对事物产生全知视角。也就意味着人类文明会一直进步,人类不会犯错。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书读的越多,对知识的认知越充分。越想完美地形容一件事物,越觉得语言的匮乏。
而说到语言的匮乏,这就延伸到我说的第二点。为什么我说“人只要一开口,语言便会存在漏洞”。
这就像为什么我曾经线上线下,辩论中永远处于上风一样。无论我处于什么立场之下,总能从别人的语句中找出一两个关联点串成一片,对别人整篇或整段理论体系进行解构。
比如你推崇功利主义,我以前会用“社会发展应该存在人文关怀”进行还击。比如你推崇道德,我也会用“文明解释权,道德解释权”等对其进行稀释。
明眼人都知道,这种争辩都存在偷换概念之嫌,于问题的价值意义不大。可辩论老手也知道,这种对言辞的锱铢必较,就是能获得语势上的胜利。赢得满堂彩。
其实这些乱象,都源于人类的感官只能欣赏并理解有节奏感的信息。一个事物承载的信息,有轻有重,有疾有徐,才是人们追求的事物表现形式。
就像一篇文章,全是精美的修辞,人们只会看得视觉疲劳。不会有人觉得文笔很好。一首歌的副歌再好听,整首曲目都回荡这种旋律,只会觉得庸俗。
反之,若是文章和音乐都做到节奏上的“留白”,可能大受欢迎。人类对于信息和美学的追求,就是这种“留白”,接受有用的信息后进行想象力的补足。
而人类对真正完美,面面俱到的信息媒介无感,也难直接吸收营养。就像百科全书,都知道有用,但没人会当日常消遣。只在查阅资料时翻翻有用的几页。
所以,文章立论和演讲论述也是一样的逻辑。
文章和演讲,要表现得有感染力。那必须在信息上有所取舍,有轻重缓急的节奏,才能实现情绪递进。煽动情绪,感染更多人。
可这又会给好事者处处留梯子,让他们总能找到角落往墙里扔砖头。
但要是你把文章和演讲搞得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啥都提了却唯独没有主题。那更是被认为毫无逻辑,没人看。
所以,语言的真相是一旦只顾着面面俱到,就无法拥有串成一片的逻辑体系。而有了掷地有声有的放矢的观点,那在理论空间上就会有透气的窗口。
铺垫了这么久,现在我们再把这两个道理放在口才与对马斯克的认知上。
可以发现,口才本质与之展现的形象是背道而驰的。口才好的人往往被认为是高知深邃著称,可往往口才的应用空间都是点到即止的。没有人会因为“核战争”发生争辩,为了争输赢,对整套核武器的研究理论进行当下复盘。因为在此之前,就已经分出了胜负。
因为现实中的辩论强弱,很多时候就是看语言上的气势,个人的整体形象,以及对受众的煽动。这也是为什么国际辩论队往往对形象要求很高,政客们西装革领重复同一个单词引得选民山呼海啸,人就是对信息的接受和营养不能兼顾。
从这一点看,马斯克并不是不擅长口舌之争,爱逞口舌之利的人。这看似冲突,其实是马斯克在不同场景的应用。
在为maga助选时,讲台下浩浩荡荡几千人,我见马斯克说话从来不磕巴。他明白面对选民不是来讨论真理的,而是简单直接的单词重复就能直接煽动情绪。
可是在一些学术论坛,或者比较私人的深度访谈时。马斯克则会经常出现斟酌用词后,前后语句逻辑不连贯,频繁删改的说话习惯。
这说明,马斯克自身对世界的见解是有很强立场的,对自己的学识是有追求的。他不认为在进行深度探讨时,他说的话就是金句良言,而是尽量用精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自然说明马斯克的两面。一面是商人,一面是自诩有学术追求的科学家。
把这两面合二为一,可能才反映一个完整的事实。人不能在追求认同感的同时,把自己穷尽认知的世界阐述完整。而是需要分段式实现。
马斯克身上流淌的这种“挣扎”,可能就是我们人类该有的人性光辉。
我不喜欢马斯克。我觉得他被过于神化了,商人色彩过重。
但我觉得人人都求快,在贩卖一眼就懂的“巧利”商品,他还愿意保持对知识和语言的“笨拙”是难得可贵的。
就像我们的社会,长期追求平稳而显得压抑。因此任何醒目的人格标签,只要不被归类为坏,通常就被定义为好。你的口才往往没被人厌弃,就同时意味着你在被人推崇。现实中,滔滔不绝纸上谈兵的人不是“烦人精”,通常就是“万人迷”。
这种“非好即坏”的功利思维,在我们的社会,只要你表现得人畜无害,你的小优点就能无限被放大一本万利。这样的结果是,我们社会出现了大量认知浅尝辄止的“平庸精英”。
他们对前人智慧鹦鹉学舌,当当信息搬运工,或者直接从外网腾挪。我们就能极为宽容,接纳他们的成功。他们如今在短视频里,电视中,现实中身居高位的比比皆是。
他们或许在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需要大规模工业化或者教育普及的时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他们的集体出现,能带动国民素质。
可是新的时代来了。未来我们的社会不需要这种“才华”,而是宁愿多一些口齿不伶俐,说话不利索却敢于为每一句话负责,一生求真的人,为社会添砖加瓦。他们成为社会的主流,我们的社会才能沉淀出我们的风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