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ver LV
发表于 2025-4-27 20:48:15
作为程序员 + 业余网文作家很想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我的主业已经大面积使用上AI技术了,比如大名鼎鼎的Copilot。现在工作中,递归/深度优先的算法逻辑,基本都是我写注释、AI写代码。
一段我一周前的递归代码,绿色是我输入的注释,电脑进行解析后给出灰色猜测内容
正则是我最不擅长的内容,现在完全交给AI
大部分工作内容,你都可以这样让他汉转英,但适度修改还是需要的。而且,由于还要思考怎么写注释,也就是怎么让AI理解你的意图,所以我使用的频率也就10%上下。(你以为写中文描述容易吗??)
除此之外,我自从订阅chatGPT4.0之后,我基本上已经完全不使用google/Baidu了。有任何知识点方面的疑惑,就直接问GPT,这种平替是非常直接的变化。
这种弱智问题主要是帮我回忆一些知识点,以前都是Google,现在直接问AI,答案都令人满意,比如提到的BigIntger就是我们项目组一直使用的方案。
可惜的是,目前ChatGPT还不支持最新Google信息,4.0的信息最新到现在支持到2022年1月,这样的限制或多或少影响了一些场景的使用。但瑕不掩瑜。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目前AI擅长做
- 大方向的知识点检索,替代过去的Baidu/Google过程。
- 模式化的代码生成,但生成代码在细节上需要人为把控和调整。
但AI目前还不擅长
- 直接从0到1自动走完整个流程。直接拿到作品/产物。
- 依赖2023最新信息的一些提问。
结合以上,平移到小说,我目前会拿ChatGPT在副业上做两个方面的事情:
1、世界观前置知识调查
写小说都需要构思世界观,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接触许许多多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很多时候自己都是以小白身份入场,因此此刻扫盲非常重要。
像上图的类似问题,可以问很多,主要是为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避免小说写出一些非常小白被业内人士嘲讽的白痴问题。
除此之外就是像让AI帮我写代码那样,直接帮我写我需要的小说段落,然后我自己改成成品:
这里举出一个我自己练手小说的一小段:
我自己构思的背景,告诉AI,生成内容稍微有点翻译腔
这种差强人意的段落可以随便来多少,其实很多时候生成的质量也不高,但架不住可以无限次。只要有你的思路支持,你可以让他来来回回上上下下进进出出地满足你,
下面是一段基于上述GPT范文我产出的作品:
可以看出来,虽然具体的内容差别还是比较大的,我写的显然更好,但你能从我的文中看到他的影子,GPT帮我搭好了框架,依赖AI生成的结构,我完成创作。整个文本,我基本上逐字逐句的洗他的文,他写环境我就写环境,他写心理我就写心理,完全跟着AI走。
总结和展望
以下是一些个人观点:
目前这种「AI向上负责框架与知识点,向下负责模块化内容批量生成」的模式预计会持续5年左右,在这5年内,我们都需要人为有70%以上的介入。这是一个比较高的门槛,因此除了我这种程序员砖工,不然不会有什么码字的大佬会考虑。
在5年的末尾,AI在写作问题上应该已经可以解决风格化的问题,也就是可以根据不同的人的需求生成对应的文风。并且有成熟的商业化产品或工具,大多数码字人都可以非常低门槛的调教自己的AI使之生成自己想要的文风下的文本。
这样的AI主要问题是他没有办法生成严密的长链路逻辑,也就是说,所谓的情节,人物,需要人类操刀。
5-10年,AI需要解决基于章节的文本内容直接生成,码字人员可以实现:输入章节大纲,AI产出具体内容,最后作家在发布前“把关”,做出细节上的调整。
最后,企图让AI直接生成小说,我认为需要算法层面的变革或者是让更大量的人投入到训练机器的环节里去。
整个写作体系人员会两极分化:
一部分聚向头部,负责「初步动机」的筛选
这部分从业者会从AI会给的脑暴选项中选择看上去有趣的,协助AI完成「故事大纲」的创造。
另一部分聚向尾巴,负责把关作品上线前的最终细节修改,做类似现在编辑的工作。
而中间部分,则完全会交由AI瞬间完成。
当这样的过程流水线化了之后,这个过程的效率会逐渐提高,最终每日产生上千万本不同题材、情节出乎意料,却又埋藏了能够提起人类情绪的爽点的文。
这些文中高质量,被人类喜欢的,又会被挑选重新进入AI的学习信息池。最终达到人类无法分辨的程度,基本可以视作AI从零创作的达成。
而纯人手工作品会慢慢越来越少,一些当今优秀的作者会继续坚持活跃在这个舞台,以艺术视野、人类细腻情感,和只有人能创造出的意外情节生存。
但他们的市场大概率会被AI吞噬。
并没有什么值得难过的。毕竟大家可以看的书会是今天的千万倍,而你,只要想要创作,也许分分钟就可以拥有一本自己与AI合作的小说。
最终,也许还会有复古潮流重新推上台面,但回光返照后看的人还是越来越少直至消失,最终AI会专门生成“复古手工作品”分类,作为历史的沉淀,但“人类从头到尾写一本书”终将成为历史书上的一句话,流逝在岁月长河里。
技术是用来拥抱的,当新技术来到我们每个人自己的行业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在维持现有工作的前提下去实践应用,无论你得到了什么,没必要抗拒。没必要非要坐在历史车轮碾过的印记上撒泼打滚,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但最后的最后,热爱宗教的我,更相信,人类的大脑中,一定会有一些机器无法替代的东西。我等待着在滚滚AI浪潮后,人类真正大脑智慧被完全开发的那一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