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战役中,毛泽东做出了让红军上下,都十分不解的命令:
走回头路。
当时蒋介石的 40 万大军,扎好口袋等 3 万红军钻。
但毛泽东天才的想象力,开始发挥作用。
可以这么说,就算开上帝视角,能逃出「必死包围圈」也够呛。
如果没有四渡赤水的神操作,中央红军大概率在长江南岸,就「全剧终了」。
1.背景
1960 年,英国二战名帅蒙哥马利来中国访问,对毛泽东主席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表示叹服,不过毛泽东主席三大战役相比,四渡赤水才是平生得意之作。」
四渡赤水战役由此名闻天下。
在毛泽东主席心里,究竟这个四渡赤水有什么神奇之处,能比得过以弱胜强扭转乾坤的三大战役?
四渡赤水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老规矩,从历史的背景说起。
1934 年 12 月,经过湘江血战之后的中央红军,信心已经丧失到了极点,上上下下对前途一片迷茫。
400 多万人口的根据地已经丢失。
离开根据地时的接近 8.6 万人只剩下了 3 万余人。
在通往湘西跟红二会合的路上,蒋介石早已经扎好了口袋等着他们去钻。
电台被破坏,与共产国际彻底失去联系。
前有埋伏后有追兵,敌人的 40 万大军正在逐步缩小包围圈,覆灭似乎已是早晚的事。
在绝境面前,负责军事指挥的「三人团」集体哑火。博古想自杀,李德怨天尤人,周恩来束手无策。
何去何从?没有一个人能指出一条明路。
3 万多人只能沿着既定路线垂头丧气的往前走,谁也不知道下一步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局面。
关键时刻,早就被撸掉所有职务的毛泽东站了出来,分析利弊,建议不要再去湘西,而是转向去贵州。
吃了一路败仗人数越打越少的红军将领们,此时已对博古和李德他们失望至极,可能也是想起了毛委员当年带他们纵横苏区的辉煌,除了李德依然死鸭子嘴硬的指责这是「逃跑主义」之外,所有人都接受了毛泽东的这个主张。
1935 年 1 月,红军占领了贵州的遵义,并在这里召开了挽救了中国革命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上取消了「三人团」,也就是剥夺了博古和李德靠的军事指挥权,毛泽东重新成为常委,并参与军事指挥工作,不过是作为「恩来同志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的身份,相当于一个参谋角色。
不过事实证明,来到贵州也就是缓了一口气,严峻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改变。毛泽东接手的是一个等同于死局的烂摊子。
看下图的局势图比较一目了然。
红军在遵义面临的绝境,可以说是天罗地网,插翅难飞北面是长江天堑,川军准备了重兵把守;东面和南面是乌江水系,驻扎的是湘军四个师和薛岳的中央军八个师;西面是金沙江,滇军在严防死守,遵义周边则是王家烈的黔军把中央红军团团围住。
国军合计兵力在 40 万左右,而中央红军经过湘江之战后,只剩下了 3 万余人。缺吃少穿加枪支弹药奇缺的红军,一对一都不一定能打得过国军,何况要一对十?
典型的天罗地网,插翅难飞。蒋介石已经下定决心,要在遵义周边,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永绝后患。
对中央红军来说,只有三个选择。第一, 在遵义周边打出一个根据地长期发展;
第二, 去湘西找贺龙的红二红六方面军;
第三, 去川陕边界找红四方面军。 第一个不用想,留在当地硬刚 40 万敌军,蒋介石估计睡觉都能笑醒。第二个在来贵州之前已经放弃,再去重走老路依然是死路。那只剩下一个选择,过长江,找红四。
前提是你得能过去长江。
即使我们现在开了上帝视角,再来看这个四面埋伏的形势,也是一个无法破解的死局,根本没有突破口能跑出这个包围圈。
唯一对红军有点用处的是,国民党军这几十万大军里面,包括蒋介石的中央军,各路军阀都是各怀小心思。
贵州本来算是王家烈的地盘,贵阳已经被蒋介石的中央军顺手牵羊占领了,很明显已经是有去无回了。所以对王家烈来说,最大的愿望就是你们红军赶紧走,把遵义给我留下,至于你们去哪我不管,只要别呆在贵州就行。
西面的滇军和东面的湘军,他们根本不想招惹红军。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严防死守,只要你红军不来云南和湖南,那就跟我们没啥多大关系。
至于东南边的桂系和粤军更不提,好不容易把红军送出来了,反正也不可能回来了,现在完全是一边嗑瓜子一边看大戏的悠闲心情。
那最紧张的是谁?一个是蒋介石的中央军,一个是刘湘的川军。
蒋介石就不用说了,围剿了多次也没搞定,这次是彻底豁上了,打算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消除这个心腹大患。
而且他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杨永泰提出的「驱虎吞狼」之计,也就是一边围剿红军,顺便把那些地方军阀收拾了。
所以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蒋介石在兵力布置上故意「北重南轻」,逼着红军去陈济棠统治下的广东北部。
蒋介石的目的很明显,就跟陈济棠跟部下说的那样,「拦截红军是输不得赢不得。若输了,红军进广东,蒋介石会说我来替你剿,广东就成老蒋的了;若是赢了,红军覆灭,粤军也打残了,老蒋会说我来替你善后,广东还是老蒋的。」 可想而知,其他的军阀对蒋介石的算计也是心知肚明。对那些地方大军头来说,万一红军入境了,蒋介石的中央军也就跟着过去了,这对他们来说是比红军更可怕的事。
所以,刘湘现在是什么心情显而易见。张国焘的红四已经在川陕边界搞的风生水起,如果再让中央红军过去,两家一会师,这日子还过不过了?
且不说四川会不会被红军全部赤化,蒋介石也必然会借着围剿红军的名义进入四川。四川不落在共产党的手里,也会落在蒋介石的手里。
对刘湘来说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把红军消灭在长江以南,坚决不给蒋介石进入四川的口实。
因此为了截住红军过长江,川军精锐全部布防在长江要道,甚至连军舰都配备上了。
而红军这边,压力最大的自然是毛泽东。
毕竟刚刚把「三人团」给赶下去,那就得表现出你和他们不一样的能力。能带着大家跳出包围圈,那就说明你行;如果还是一直吃败仗,那就说明你也高明不到哪去。
理解了上述这些背景,也就理解了四渡赤水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毫不客气的说,四渡赤水挽救了濒临绝境的中央红军,当然也是挽救了我党。如果没有这个神操作,中央红军大概率在长江南岸就全剧终了。
不过有个常识要清楚,四渡赤水并非一开始就设计好的,而是根据形势变化而不断变化。毕竟,战争不是打游戏,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极其考验指挥者的水平。
现在来看这个四渡赤水,这么理解要合理一些:一渡二渡属于被逼无奈,三渡四渡则是毛泽东有目的性的发挥了。
2.一渡赤水
刚开始,红军并没有打算渡过赤水河。
此时,红军的目标已经确定,那就是要找红四方面军会师。既然去找红四,那就得过长江。
如下图所示,过长江的路线也很明确,先打下土城和赤水县城,顺着赤水县城一路往北,从泸州到宜宾一线的渡口渡过长江。
中央红军的路线计划,并没打算渡过赤水河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第一个说不行的就是川军。
1935 年 1 月 24 日,土城倒是顺利拿下了,不过被尾随而来的是川军名将郭勋祺带领的两个旅给缠上了。一交手就知道坏了,这战斗力明显和黔军不是一个档次。
打了一会才明白,情报搞错了,说本来是四个团,一下子变成了六个团,这还怎么打?最主要的是后面还有川军四个旅正扑过来。
红军损失惨重。连朱德都带枪上了前线,最后连陈赓的「干部团」都冲到了第一线,才勉强稳住了阵脚。
无奈之下,只好把去打赤水县城的林彪叫了回来,带着红一军团急行军赶到土城,加入了对川军的围攻,然而依然没有打退川军的进攻。
川军为何如此彪悍?如前文所讲,他们比蒋介石更急于把红军消灭在长江以南,这是对他们的最优解。
估计川军的郭勋祺后来对此战也是有点小得意。红军这面的阵容,豪华的让人乍舌。新中国的七个元帅、二百多个将军轮番上阵,竟然没有打赢,这跟谁说理去?
不过郭勋祺这人在抗战中跟新四军走的挺近,跟陈毅的关系很好。后来在解放战争中被俘,建国后还干到了四川省水利厅厅长。
战况的胶着对红军越来越不利。毕竟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打胜仗,而是为了跑路。这种消耗战即使打赢了也没啥意义。
中央军委当机立断,退出战斗,西渡赤水河,脱离战场。
西渡赤水河的目标也很明确,那就是过了赤水河,拿下叙永县城,从这儿往北走,继续北渡长江。具体路线如下图所示。
一渡赤水后的计划路线综上所述,这就是一渡赤水的过程。也就是说,一渡赤水是典型的「打不过就跑」的运动战,跟「神奇」搭不上半毛钱的关系。
3.二渡赤水
1935 年 1 月 29 日,红军全部渡过赤水河,接着就向叙永飞奔,对叙永县城发起了猛攻。
然而,驻守叙永的川军再一次让红军吃尽了苦头。红军连攻三天三夜,付出巨大伤亡,依然没能拿下叙永。
而敌军的援军正在向叙永行进。形势很明显,别说过长江了,再不走的话就在叙永被包饺子了。
无奈之下,只好再一次放弃北渡长江的计划,来到了云南境内敌军力量薄弱的扎西。
一渡赤水后攻叙永不下,转身去了扎西不过也没啥用。蒋介石一边让滇军堵截住红军再往西走的道路,一边派川军和中央军四个师往扎西追赶,要在扎西把红军一网打尽。
此时的红军连续苦战,已经由 3 万多人减员到了 2 万人。最主要的是,已经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了。
往北走,已经试过了,北边是坚决不让红军过长江的川军,战斗力强悍加上长江天堑,根本搞不过。
往西和往南走?滇军跟川军一样,最害怕红军进入自己境内,必然拼死拦截,加上薛岳的中央军,想想还是搞不过。
原地不动开展根据地?更不靠谱。且不说扎西这地方一穷二白,根本养活不了这么多人,眼前马上要解决的是敌人的四面合围,留在这儿眼睁睁的要被敌人包饺子。
怎么办?没人知道怎么办。
毛泽东压力山大。他不但要面对敌军的层层围堵,还要面对党内同志的各种质疑和幸灾乐祸。
在土城战役失败后,博古就阴阳怪气的说了「看来狭隘经验论者的指挥也不成」这样的话。
不过对毛泽东来说,现在并不是斗气的时候,当务之急是脱离险境。
经过冥思苦想,毛泽东天才的想象力开始发挥作用。
他做出了一个让红军上下都十分不解的命令: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