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去年在乌镇饭局上,某大厂AI Lab负责人酒后说的真心话:"现在AI的泡沫程度,堪比2016年的VR和2018年的区块链。"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我们从三个维度展开:
<hr/>技术突破与认知滞后的错位
- 语言模型的&#34;伪智能&#34;现象
最近测试了某国产大模型,让它写篇《荷塘月色》的赏析,开头惊艳得像是中文系教授手笔,细看发现引用的&#34;月下独酌&#34;其实出自李白而非朱自清——这种隐性错误正在成为行业通病。就像知乎网友调侃的:&#34;AI写的代码如同薛定谔的猫,不运行永远不知道哪里会报错&#34;
- 算力成本的黑洞
某独角兽公司CEO私下透露,他们每回答一个用户问题要烧掉0.8元,而知识付费课程卖9.9元还含视频课+答疑——这种成本倒挂正在催生&#34;融资-刷数据-再融资&#34;的死亡螺旋
- 中文语料的&#34;信息茧房&#34;
从用户提供的资料看,像Kimi Chat这类产品80%训练数据来自知乎,导致回答常常带有&#34;人在美国刚下飞机&#34;的知乎体烙印。这就像用豆瓣影评训练出的AI,评价《流浪地球》永远绕不开&#34;吴京PTSD&#34;。
言尽于此,后续再更,觉得有收获可以收藏点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