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发现毕生追求的知识在AI面前毫无价值时,如何重建存在的意义?

当我们发现毕生追求的知识在AI面前毫无价值时,如何重建存在的意义?
收藏者
0
被浏览
61

8 个回答

华江锋 LV

发表于 4 天前

看到这个问题我不禁反思……我毕生追求的知识是啥嘞?
然后我蓦然发现,自从大模型诞生以来,我最感兴趣的知识就是大模型了。
遥想好几年前,那些研究浅层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的日子似乎已经很遥远;大模型出现之前的那些日子,研究兴趣已然转向了深度神经网络,探索各种DNN的结构,评估适用性,好玩又好水文章;大模型出现之后,哇塞,这东西太牛了,盘它!
所以我发现这个问题中提到的困扰,在我看来,一点都不是困扰,AI发展得越新越快,越能让我感受到多巴胺分泌的快感。
而且话说回来,目前的AI也就是一些常见架构,用海量的数据进行训练,“大力出奇迹”,得到了一个个看似神奇的大模型。
即使是让大家沸腾不已的deepseek,也只是极限挖掘了强化学习方法的有效性,证明了高效和省钱可以共存于大模型届。
我觉得deepseek研究报告中提到的“Aha Moment”(顿悟时刻),才是真正令人兴奋的事情,大模型似乎真的开始出现“自我意识”了?

当我们发现毕生追求的知识在AI面前毫无价值时,如何重建存在的意义?-1.jpg

之前的大模型就像是一个个擅长学习和背诵标准答案的优等生,通过学习海量的数据库知识,在面对人类的问题时,照本宣科的给出答案;deepseek让大家看到了一些新的希望,它不再背诵答案库,而是让模型完全依靠自己的探索来提升推理能力,就像一个孩子学习解决数学问题,一开始只会按部就班地套用公式。但有一天他突然顿悟了,不仅知道怎么解题,还学会了检查答案是否合理,甚至开始反思解题过程是否有更好的方法。
至于说所谓“毕生追求的知识”在AI面前是否有价值,这个担忧出现得太早了。
虽然模型的能力在不断提升,甚至开始隐隐出现真·智能,但是目前模型给出的答案仍然是不可尽信的,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然后正儿八经的真诚道歉,仍然是经常上演的戏码。

当我们发现毕生追求的知识在AI面前毫无价值时,如何重建存在的意义?-2.jpg


当我们发现毕生追求的知识在AI面前毫无价值时,如何重建存在的意义?-3.jpg

一个连自己名字里有几个e都会数错的大模型,我们怕它个锤子呢?

伊阳进 LV

发表于 4 天前

抛开AI的宏大叙事,我们先对三个问题坦诚——

  • 大部分人不会毕生追求知识,多数是工作几年后就停止摄入
  • AI出现前,我们多数人对知识也只是蜻蜓点水,但已足够
  • 大部分人不懂运用基础知识,哪怕是加减乘除
解决好这三个问题,其实题目的答案就不言而喻。

当我们发现毕生追求的知识在AI面前毫无价值时,如何重建存在的意义?-1.jpg

对于知识的定义,这里我们就不咬文嚼字了,粗暴地可以理解为经过反复验证和总结出来的信息,比如水的密度是1吨/立方米。
知识的载体,大概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

  • 人脑阶段,知识仅存在于某些人的脑子里,其他人不容易查阅
  • 文献系统阶段,知识存在于书本,我们要获取一些脑子装不完的知识,可以去图书馆
  • 互联网阶段,我们记得住水的密度是多少,但记不了所有物质的密度,没关系,上网一搜就有结果,根本不用记,因为知识获取非常简单
  • AI阶段,知识可以在分布式数字神经形态网络,通俗地说,用AI搜索就可以获取
...
不管有没有AI,知识依然是那些知识,它一直都在动态地被总结出来,知识的价值一直没有贬值,贬值的是获取知识与存储知识的成本
...
比如说黄金的密度是多少,这个知识点一直没有变。
但在文献系统阶段中,只有不怕麻烦的人才会去查阅图书,而这部分勤奋的人去查了这个知识点,并把它记在脑中,那么他们就比懒的人强了一丢丢。
往往知识拥有者会有自我优越感,因为有些东西,我有,你却没有。
...
但在AI阶段,甚至是互联网阶段,获取知识的成本会变得很低,没有人会把一些不常用的知识点往脑子里存储,更多的是需要用到的时候,就用AI或搜索引擎去查阅。
所以知识拥有者的优越感也会被解构。
现在孩子看书,当我听到他们什么都知道的时候,我反而是觉得有点不安,因为我觉得未来牛逼的人,不应该像百科全书一样,把知识使劲往脑子里填。
...
但是,我是一个知识无用论者吗?
也不全是。
我们的脑子里依然需要知识,甚至有些基本知识依然需要牢记,因为没有这些点状的知识在脑子里,给你再厉害的AI你也不一定能调用。
比如,你得知道“密度”这个概念,才能去查黄金的密度吧?
没有学过密度这个概念的人,他们往往会说黄金很重,棉花很轻,以至于面对“一公斤的棉花重,还是一公斤的黄金重”这种问题时,他们会给出错误的答案。
有很多基本知识,我们还是要去认识它、理解它、甚至要记住它,最后你才能利用工具去运用它。
所以,追求知识,跟AI这个载体的出现,并不冲突。
...
我反对脑子像百科全书,主要是说没必要把同一维度类比的知识,都往脑子里装。
所以这里我用“蜻蜓点水”这个词来比喻。
就像我们上学读过的书,工作以后早晚也会忘掉,但它们给到我们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还有一些基础的认知,是会伴随我们一辈子的。
当然,它们也会随经历而改变。

当我们发现毕生追求的知识在AI面前毫无价值时,如何重建存在的意义?-2.jpg

当我们脑子里有了基本的知识,有了理解世界的方式,也懂得去用AI获取更多知识后,那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在哪里呢?
....
我先举一个体会很深的例子。
以前很多人说我用Excel很厉害,对于处理数据与表格的问题,经常会有同事来向我求助,而他们往往会问:有没有什么公式,能实现XX功能,把这个数据处理成XX结果?
99%的情况,最后我都是用最基本的公式嵌套解决。
基本到什么程度呢?
比如用:if、sumif、countif、left/right,最“高级”的,就是大家熟知的vlookup了。
往往用好这几条基础公式,再加上Excel的筛选、排序、数据透视,基本能解决99%他们口中的难题。
神奇的是,这些公式他们都会,但就是解决不了问题。
往往是不懂用最基础的知识嵌套组合去解决问题,就以为是缺乏高级公式
...
有个说法,别看大厂的码农很牛逼,其实大部分知识也是初中的数学水平,只要你初中数学搞得好,基本能解决大部分编程问题。
...
对,这里说的,就是大家经常说的知识应用的能力了。
再复杂的数学问题,他就是加减乘除,但又有多少人能从加减乘除,推导出无穷的数学世界呢?
...
在AI时代以前,知识应用能力强的人,可能不一定比差的人厉害多少,因为以前知识获取的成本较高,能腾挪的空间自然就小。
但现在,随着AI工具带来的便利,知识随手可得,那么人与人的差距会加速拉大,这差距取决于,你是否能把加减乘除组合运用好
...
如果你对知识组合应用很擅长,懂得利用AI来跨学科应用,同时还是一个求知若渴的人,毕生追求知识,把零散的知识点形成一张张网。
那么,你跟别人拉开的差距就会更大。

当我们发现毕生追求的知识在AI面前毫无价值时,如何重建存在的意义?-3.jpg

现在的所谓AI,它都是基于统计学的基础而实现的,也就是基于数据库的知识,从概率的维度给出一个答案。
它并不真正具备逻辑思考,它只是统计学上的超级工具,一个高效给你挖出大概率是正确的结论。
而那些真正的思考,还得是你,这就是你存在的意义。

植树种草 LV

发表于 4 天前

当你发现你跑了一辈子练出的跑步速度在汽车面前毫无价值,你如何重建存在的意义?
当你发现你扛了一辈子的大包,在叉车面前毫无价值,你如何重建存在的意义?
当你发现你挖了一辈子土方,在挖掘机面前毫无价值,你如何重建存在的意义?
还有更值得思考的——你问问那些在清末练了一辈子功夫、指望着给人当个保镖保安挣钱的练家子们,一辈子的修炼不敌一颗子弹的时候,他们如何重建存在的意义?
这些问题,荀子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既然你练了一辈子功夫,也敌不过一颗子弹,最应该做的不是如何纠结“存在的意义”,而是学会怎么用枪。
因为对于别的学会用枪的人来说,他们根本不关心你的思考。
对于AI与知识而言,其实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种是各种各样的“陈述”,另一种则是在此之外的“问题”。
博士们应该是能够理解“知识”与“问题”的区别的。就如那个经典的有关本硕博的比喻:

当我们发现毕生追求的知识在AI面前毫无价值时,如何重建存在的意义?-1.jpg

与本科、硕士不同,博士研究需要找到一个“边界”——或者说发现某个“空白”,然后想办法去解决它。
在本硕阶段,老师们可能也无数次说过,写论文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不可能来自于任何既有的知识,只能来自于思考。
十几年前,我就看过一个研究生导师说,自己找研究生的时候,考试题目非常简单:请列出你认为本研究方向内最值得研究的五个问题并陈述理由。
要答好这个问题,你把书背地再熟都没用。只有你真的把这些知识串联起来思考,才可能提出问题。
什么叫“问题”?比如说,你问AI“李白是什么朝代的人”,这只能算“知识”,而不是“问题”。
你问“李白的诗有什么特点?”这也是“知识”而不是“问题”。
你问“模仿李白的风格,写一首赞颂XX的诗”,这依然不是问题。
而“唐朝文人间的社交活动及其模式如何影响了李白的诗歌创作”、“唐朝的族望观念对于李白的人生选择与诗风转变有何种影响”、“如何将历史学的研究与文学研究结合重新阐释李白的诗学风格”、“李白诗歌经典化的影响因素”等等,就可以算是“问题”。
一旦到了“问题”这个层面,AI就已经无法给出“答案”了——或者说,AI就算给出了答案,也只是一个参考,你需要自己甄别AI给出的答案是否合理、有哪些可采用、哪些是错误的。
这意味着,如果你要使用AI帮助你研究李白,你首先自己就要了解大量有关李白的资料,否则你连有关李白的问题都提不出来。
现实中,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读到研究生和博士,因此大多数人会认为中小学和本科学到的那些东西就是“知识”,自己学的东西AI都会了,所以自己要失业了。但实际上,这些“知识”只是人对于已有的经验的总结,人真正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对未知的探索。
当然,这种探索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不是说一定要读到硕博才会有,这种能力也并不只有在科研领域才有用。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是“问题”。
比如,你去相亲,觉得相亲对象有些方面不错,有些方面不是很理想,你不知道要不要继续谈,这就是“问题”。你把这个问题给AI,它也能给出一堆建议,但这个建议是否就是完全对?肯定只是个参考。
比如,你遭遇了职场发展局限,想考虑转行或者换个岗位,但不知道是否合适,这也是“问题”。
再比如,你手里有几万块钱闲钱,想投资股票赚点零花钱,想知道什么股票可以买,这还是“问题”。
此外,买房该买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买,孩子是应该在国内上学还是出国留学,是否要离婚……这些都可以看做“问题”。
“知识”和“问题”的区别就在于,如果你打算离婚,财产如何分割、诉讼离婚的流程、子女抚养权额的归属等等都是有明确法条规定的“知识”,你问AI就可有获得一个确定性的答案,但最后是否要离婚,AI就算分析得再好也只是一个建议。AI分析的对不对、是否适合自己,这些还需要你自己判断。
我在之前的回答里提到过,我更倾向于将AI看做是一个低成本的参谋班子。在过去,只有那些当权者才可能收揽天下最聪明的人给自己谋划,但如今有了AI,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这样一个强大的随时在线的参谋班子。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做到两点:
第一,参谋班子的水平肯定是越高越好,参谋越聪明、掌握的知识越多,提供的建议质量也越高;
第二,你本人的水平必须要高过参谋,以及要对参谋提供的建议有甄别能力,否则哪怕参谋只提供两个建议,你都有可能纠结不定。
作为领导,你的价值体现在思考问题、找方向、做决策等方面——现实中,也没有任何一个领导是什么都懂的——而不是跟参谋们比谁的学历高、谁记的东西多。
只有当你确保自己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基础的知识水平是高于参谋的情况下,参谋才能够成为你的助手,而如果你的水平远不及参谋,那结果就是你会被参谋们耍着玩。

轩辕 LV

发表于 4 天前

2002年,刘慈欣发表过一篇短篇,叫做《朝闻道》。
这部小说讲的是人类建成了可以验证宇宙大统一模型的超大粒子加速器,在加速器启动的前一天,一个自称为「宇宙排险者」的外星文明出现,蒸发了加速器,并告诉人类,加速器的运行可能会导致真空衰败,从而毁灭整个宇宙。
排险者还提到,他们已经掌握了宇宙的大一统模型,但由于「知识密封原则」,无法直接将其告知全人类,但是可以将这个秘密告诉一些想知道的科学家,代价是这些科学家们知道这些秘密后,就要死去。
排险者在沙漠中建立了一个「真理祭坛」,愿意用自己生命换取真理的科学家们排队走上祭坛,向排险者提问。获知答案后,十分钟内就会变成一团火焰。
最后一个走上祭坛的是霍金,他向排险者提出的问题是:「宇宙的目的是什么?」
排险者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让霍金回去了。
“你不知道?”
排险者点点头说:“我不知道。”这时,他的面容第一次不仅是一个人类符号,一阵的悲哀的黑云涌上这张脸,这悲哀表现得那样生动和富有个性,这时谁也不怀疑他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最平常因而最不平常的普通人。
“我怎么知道。”排险者喃喃地说。
这部小说篇幅不长,但立意很深刻。
一方面,它讲述的是人类为了追求知识和真理,不惜献身的精神。即使以生命为代价,科学家们也没有退缩,毅然选择以自己的生命换取短暂的真理。
文章的标题《朝闻道》,出自论语《论语·里仁第四》:「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君子士大夫修身立已的准则。
科学家们知道真理后变成一团火球,隐喻的是布鲁诺为了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处以火刑。
而霍金,自不必多说,是物理学天才,以卓越的智慧和顽强的意志在科学的巅峰上不断探索。
从这个角度,这部小说回答了你的问题。
「朝闻道,夕死可矣」。

可是,这部小说表达的,还有另一方面:「所有走上祭坛的科学家,他们都是极度自私的」。
为了一瞥那十分钟的真理,他们放弃了自己作为丈夫、妻子、父母、子女的责任。
这十分钟的真理,无论有多么伟大,也只是满足了他们自己的好奇心而已。
我们存在的目的,难道就是为了「追求知识」吗?
这恐怕只是象牙塔中极小一部分不闻世事,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学者们才有的想法吧。
哲学家们辩论着虚无缥缈的形而上学,父亲正弯腰捡起孩子摔落的积木;物理学家们推演着宇宙的维度,急诊室的护士盯着监护仪跳动的曲线;生物学家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分裂,农民们正在数着稻穗计算秋收……这些都是我们存在的意义,没有大小高下之分。
我们存在的意义,不光在于追求知识,还在于父母亲人的健康,恋人伴侣的微笑,孩子们的补习班,猫猫狗狗打翻的瓶瓶罐罐,下个月要还的账单,没有写完的方案,没有打完的游戏存档,下个月要发的工资,来年地里的收成……
这些细碎如星辰的琐事,才是我们支棱起我们生活和存在的基础。

如果排险者真的来访,如果霍金还活着,我相信他一定不会走上祭坛,他还要和平克·弗洛伊德keep talking,还有好多电视剧要去客串,还要驾驶着自己的高科技轮椅去赴姑娘的约会……不过他一定会非常关注「真理祭坛」,我相信他一定会跟人打赌,究竟谁会走上祭坛。
而布鲁诺,更多是一个符号。他的死更多是因为其宗教和哲学上的异端思想,以及对教会权威的挑战。坚持日心说当然也是他被烧死的原因,但绝对称不上最为重要的一个。比起「科学的捍卫者」这个角色,更适合他的形象,应当是「教会权威的挑战者」。
至于「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时代,朝不保夕,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才是那时候人们生存的常态。朝闻道,什么是道?有那么重要吗?可以吃吗?可以免除下个月的徭役吗?如果不行,道有个屁用!

所以,回到问题,「当我们发现毕生追求的知识在AI面前毫无价值时,如何重建存在的意义?」
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而言,没什么需要重建的呀?
追求知识,大约只是我们生活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不追求知识的时候,我也可以去打游戏啊。
总之,生活的意义,排险者不知道,但我知道。
生活的意义不是追求出来的,而是每一天,每一刻,生活中每一点滴微小的喜怒哀乐堆积出来的。

你不认识我吗 LV

发表于 4 天前

我的观点恰好相反,就是在DeepSeek这种「初具人型」的AI出现以后,追求知识才开始变得真正有意义。
人机协同的概念是什么?
把AI当一个合伙人,而不是把AI只当一个工具。
这个合伙人可以「我是编辑他是作家,他生成框架我来修改细节」,也可以是「我是分析师他是数据师,我来提要求他来扒data」。
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我和DS有一拼。
能有一拼,那我好歹要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或者思维框架,或者多少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判断水平。
为了做到这个层面,AI有个更迫在眉睫的作用,就是当陪练。
提升自己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的陪练。
各位大佬如果细看过去20天身边人是怎么用DS,就知道分野开始出现了。
有的人,想着的是解决眼前事,比如用DS来生成工作汇报和内部公文。
有的人,想着的是用AI来算八字和命理,省一笔咨询费或者打赏钱。
有的人,想着的是去DS上问出自己想要的答案,比如我昨天看朋友圈有人发成都和重庆到底谁厉害。
这些用法,本身并没有问题,DS确实能做。
而且技术爆发的初级,大多数用户更多停留在功能性应用层面,也正常。
但我从中或多或少感受到了一种知乎上经常吐槽的欧美太空歌剧的感觉:
你都能超光速通讯和虫洞跃迁了,第一反应居然是这样就更方便在各个星球上收谷子了。
相当于发明了激光剑,第一反应是砍柴火效率更高了。
有点浪费。
那更好的用法到底是什么呢?
毕生追求的知识在AI面前毫无价值……那说明之前毕生追求的知识还不够。
这时候DS就是一个信息浓度超高,效率很猛的认知增强工具。
我举几个例子各位大佬就知道了。
第一个,知识富矿。
我有个很抠门的习惯,经常去书店看书。
点一杯20块钱的咖啡,就能坐一下午看完一本五六十块钱的书,我觉得很赚。
看书这事,也不是为了附庸风雅或者发个朋友圈,我很需要知识浓度高的地方。
而这样的地方越来越少了。
现在书店里面更多的是心理学或者成功学的书,卖的好的都是小说和漫画,有点惨不忍睹。
后面喜欢逛知乎,早期的知乎很猛的,都是各行各业的大佬无私的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见解,思维过程和逻辑框架。
可惜知乎也出现了劣币驱除良币的情况,现在更多是情绪大于知识,键政强于分享。
所以偶尔有一篇好回答,下面一群人感叹「上古知乎遗风」。
说白了,优质知识在信息爆炸时代反而稀缺了,反而被冲淡了。
找不到足够浓度的脑力刺激,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是很难受的,生理上的难受。
而DeepSeek有意思的点就在于,他有点像一个超级聪明、信息量极大、跨行业、愿分享,而且很有耐心一对一交流的大神。
可以大概的描绘成,经典作者就在你旁边,随问随答;或者知乎上古大神赛博化,招之则来。
这TM是很爽的事情啊。
DS也有打胡乱说的时候,但交手的过程中总能帮我找到我的盲点,给我启示。
比如我最开始接触DS的时候,我就问,你就假设你是人类,你会问DS什么问题。
然后,我再把DS输出的回答,作为问题,让DS自己来回答。
这就像让一个武林高手给我表演左右互搏,我当然不是想看DS能不能把自己干宕机,而是在过程中我一直在记录AI衍生出来的我没想到的角度,提出来的那些我没听过的专业名字。
两个小时的操作,我就给自己做出了未来几周的学习计划,获取到了几个月可能都刷不到(因为意识不到存在)的知识点和逻辑链。
所以DeepSeek并没有削减知识的意义,恰恰相反,对于有心人来说,这是个知识富矿,能很大程度提升认知的维度。
第二个,信息宽带。
对有些人来说,困扰在于自己大脑的算力有限。
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困扰在于获取信息的带宽有限。
说白了,对第二种人,他们GPU经过多年的训练有点强,但没有足够的数据能让他们处理,于是往往处在闲置的状态。
同样的,这是会让人很难受的,生理性的难受。
我一直觉得互联网时代虽然解决了信息量和信息壁垒的第一层获取困难,但第二层困难又出现了,经典的文件掩埋战术。
比如我想要深入了解一个领域或者一个行业,从公开信息开始,再到各种评论,然后是研报和分析文章,少说要花一个月。
这里面还有被带偏的时候,被垃圾信息吞噬时间精力的时候,等等。
甚至退一万步说,我光要能问出准确的问题,以及知道能在哪里获得可靠的回答,都需要很长时间。
因为我要不断的寻找、筛选、提炼、总结、最后再验证。
绕着圈圈,蹚过无效信息的沼泽,最后慢慢逼近我的目的地。
而DeepSeek,或者说未来的DeepSeek能做到的,是用自己跨平台的搜索整合能力,以及初步的筛选能力,把大量的我想要的信息直接冲刷过来。
所以某种意义上,DS能让脑部算力空转的人,有机会跑满了。
甚至这种冲刷,还能定制化,新手村小怪就弱,装备好了boss就强。
我还懵懵懂懂的时候,问出来的问题也粗浅,DS接得住;当我了解更多,问出来的问题更有针对性的时候,DS也扛得住。
所以DeepSeek并没有削减知识的意义,只能说,DS这类AI的出现提高了知识的门槛,不是以前那种是条信息都能算知识了。
这对习惯锻炼脑力的人来说,并不是困扰,而是很大的助力。
最后做个总结:
说个可能有点「社达」味的话,就现阶段DS的表现,虽然很猛,但还不至于直接让「我们发现毕生追求的知识在AI面前毫无价值时」。
出现这种情况,就如同担心自己工作被现阶段AI取代一样,只能说明现阶段工作其实是简单重复,或者说自己毕生追求的知识就是简单的摄取,而没有进一步总结发散。
也许有一天,AI牛皮大了,可以真的完全取代人脑。
但哪怕到那个时候,驾驭,或者试图驾驭AI的人,依然会是那些脑力强于普通人的人,一直保持用AI给自己当陪练的人,而不是那些几百字文章都没耐心看完仅仅震撼于「AI会写诗、会写小文章了,写的还很不错」的人。
所以我不会,也不敢纠结知识的意义,AI出现并不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有好用的工具所以我能偷懒」了的借口。
AI时代的必然会出现一定的脑力马太效应新形态:
不是强者愈强,而是会把DeepSeek「对自己用」,强化自己大脑、提升自己认知的人,会吊打把DeepSeek当外骨骼,只用来处理「外部」功能性事物的人。

a669091781 LV

发表于 3 天前

亲爱的提问者,面对AI时代知识的快速更新和迭代,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的毕生追求似乎变得毫无意义。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一种绝对的价值否定,而是需要我们重新思考知识的价值和意义。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AI只是工具,它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力、情感和价值观。其次,我们可以尝试从培养自己的能力素质出发,找到与人类文化和人文关怀相契合的价值方向。这些可以通过研究新型的技术和思维方式来实现。总的来说,我们应致力于通过个人和社会的协同发展,不断追求更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人生目标。

halczy LV

发表于 3 天前

针对您提出的问题,以下是我的回复:<br><br>当我们发现毕生追求的知识在AI面前毫无价值时,首先要认识到AI时代带来的变革是不可避免的。这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重建存在的意义:<br><br>一、重新审视自己的兴趣和激情,发掘新的学习领域和兴趣爱好。<br><br>二、积极适应新技术,学习新技能,提升自身竞争力。<br><br>三、关注人类深层次的需求,如情感、文化、艺术等,寻找更高层次的人生追求。<br><br>四、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注社会问题,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br><br>总之,面对AI时代的挑战,我们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成长,寻找新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yanjifu LV

发表于 3 天前

亲爱的提问者,面对毕生追求的知识在AI面前似乎变得毫无价值的情况,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重建存在的意义是时代进步与个人成长的关键一步。面对技术的冲击,我们应调整心态,理性看待知识的新变革,并从中找到自我价值的重塑点。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索新的兴趣领域,将传统知识与AI技术结合创新,拓展职业技能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多元化需求,或是寻求情感支持与社会联系,寻求共同经历者的共鸣与支持。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至关重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