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那句话:有没有功能是一回事,做到什么程度又是一回事。
做研发的,特别是硬件研发的同行应该很清楚,实现产品功能相对容易,要做到95分以上性能完整度和稳定性的非常非常难。
“人形机器人距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家务机器人还有多少年?”
这个问题本身就非常模糊。
首先是“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务机器人?”
这个前置条件如何定义?很难。
- 是彻底解放双手,完全接管家务?
- 是万能生活助理?还是针对一两种、三五种特定家务的家务能手?
- 上得了厅堂打扫客厅?还是兼顾下厨房帮你烹饪美食?
- 是替代原有的工具?还是仅代替人去操作这些工具?做成通用人形机器?还是在人形基础上可以接驳各种单元模块?去针对性的解决不同任务?从商业角度,未来很可能是主体+不同配件模组的套餐方式。
最为一个案例思考,我就在想:扫地机器人以后会不会被淘汰?
因为如果人形机器人足够强的话,只要给它一个扫把,一个拖把就行了。
所以其实不管是用户需求、制造商的设计目标,都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我们并不知道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家务机器人,或者说,我们的需求太多,以至于无法定义出一个丰富功能的具体产品,这是最难的地方。
<hr/>我们也可以来讨论、探讨下。
家务机器人的需求是存在的,而且很多,只不过,这个需求存在较多复杂性:
1、从行为能力上来说,家务机器人需要上天入地,有足够的驱动力,也需要有穿针引线般的手法;
环顾房屋空间,家中任何角落都会成为需要解决问题的地方;
宇树的机器人目前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一部分,如春晚的舞蹈,展现的就是多关节精准灵活的行为能力。
但实际上,每年都有大学生足球机器人比赛,在工业上也有大量高精尖运动机器的应用,从运动控制技术难度来说,没有本质差异。
只不过现在具身智能这种形态,比较容易获得人们的兴奋。
2、从感知层面来说,机器人面对的信息维度实在太多了;
大家都在说机器人是智能的,确实这几年芯片算力+AI大模型一直在迅速发展,但前提是它能够感知正确的信息,而传感技术恰恰是机器人技术环节中最被忽视的地方,且不说家里任何一个物件哪怕是空气中都可能有几十上百种异味类型,浓度也有差异,目前没有一种传感器具备这样的识别能力。
如果机器人的传感器无法提供精准的感知数据,那么算力再强、算法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即使是发展了这几年的自动驾驶行业,大家也知道激光雷达很贵也无法得到百分百的效果。
就目前来说,人体的传感能力远远大于机器人,至少领先了100年。
比如我在厨房门口就能闻出来晚上吃什么,机器人能吗?
这不是转牛角尖的问题,而是复杂生活场景下,会真实面对的问题。
诸如我比较熟悉的扫地机器人领域,目前机器还无法识别干湿垃圾、非标的宠物粪便,但是人轻易可以分辨出来。
家务机器人的本质,是在现有家电基础上,增加更多可执行的物理电控结构,以及类人思维逻辑能力,但实际上生活中还有很多任务是机器或者家电无法胜任的,比如炒菜这个事情,虽然炒菜机有了,但是配菜洗菜、餐具清洁、食材的投放取出,实际都是人工行为,同理的洗碗机也是类似。如果让机器人能够识别并以合适力度拿捏不同材质、不同大小、不同厚度的餐盘,并精准取放,这个机器人的设计制造代价是非常高的。
<hr/>一个产品品类,正常的创新逻辑是:
“需求” ——————-> “解决需求”
而不是:
“有了新技术” ————————> “把这个技术强加到产品中”
AI那么火,我也问了问AI:
这里其实提到了2次:
解决用户“一个”或多个需求、提供“核心功能”。
所以结合现有的机器人技术、尤其是感知能力的缺陷、需求的复杂性:
我个人认为,近十年,家务机器人还应该是以解决定向功能的产品,是比较切实际的落地方向。
而前段时间我也看了一篇关于具身智能大规模进入消费领域商用的时间,有硅谷大佬普遍认为这个成熟周期是30-50年。
一个新型物种的持续发展,是需要用户、制造商共同贡献参与,不断试错才能慢慢打磨出核心的功能和形态。
说到底,技术最终不是门槛,成本才是。
对于人形机器人在家务场景中的应用,我们要报以期待,也要有耐心,降低预期可能对行业发展更好。
其实2014年,戴森就在研发家务机器人方面的技术和样机,在网上也能看到很多:
https://www.zhihu.com/video/1875627364400115712
致于为什么还没有量产产品出来,甚至都没有发布具体的样机型号、代号之类,其实恰恰印证了我上文的观点,机器人的控制技术并不难,但结合到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它要做到的任务、效果是很难量化的指标。
比如让机器人去从0开始做出一份“番茄炒蛋”,要达到人的效果,是非常难的。
首先抓鸡蛋就不是个容易的活,要抓得住,还能不捏碎,要适配不同种类鸡蛋,有的硬,有的薄,捏的位置不对还容易打滑掉落……
类似这样有难度、很难量化的行为,机器人要大量训练试错,而厨房里和蛋对等的食材可以有几百种,厨房也仅仅是家庭中的一隅。
<hr/>以后很有可能出现的一种模式:
1、制造商提供一种通用的家务机器人,它就像一台PC主机,具备了软硬件+操作系统。
2、具体的功能要由安装APP,或者用户自行训练调用传感和肢体去完成行为。
这样的好处是制造商可以把一部分难题甩给用户自己,同时去寻找答案。
反过来通过千人千用,可能会找到一些相对合理、高频的家务机器人应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