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人形机器人距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家务机器人还有多少年?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以后机器人必定会进入普通家庭,分担家务活,养老等工作,那距离成为这样的机器人还有多少年?
收藏者
0
被浏览
62

8 个回答

星月喜品工坊 LV

发表于 4 天前

人形机器人,实际用途是非常有限的。今天的锣鼓喧天主要是噱头,炒作股价用的。




做工业流水线生产,只要机械臂就行。

送外卖快递,也许轮式效率更高。

爬楼是不是履带更方便廉价?

服务员传菜,是不是桶型机器人更实用?

要搞成真人仿真,1比1精仿才有实际用途,就是性爱。但那需要做到与真人难以分辨的程度,路还很长很长。

我想宇树带给大家的启发就是:2025,面向领导做产品,比面向市场效果更好。

siyue110 LV

发表于 4 天前

不是否认技术的进步,但是当年咋评价波士顿动力的现在就咋评价宇树。
所有科技点都点在机器人平衡控制上了,波士顿动力十余年至今没找到应用场景,宇树科技只会是一样的情况。
最后所有的利润怕是都得靠A股了。股民加油

该用户在睡觉 LV

发表于 4 天前

做部分家务,和养老力气活与脏活的机器人早就有了。
比如腾讯搞得小五,可以干失能老人搬运的活,以及帮老人拿屋子里的各类物品。不过下肢不是腿,而是轮子。

宇树人形机器人距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家务机器人还有多少年?-1.jpg

再如照顾瘫痪老人大小便和便后清洁的机器人,少说也有几十家在做了。

宇树人形机器人距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家务机器人还有多少年?-2.jpg

还有自动洗浴机器人、喂饭机器人等等。
总之吗,社会真正需要机器人干的家务活(含养老),也就是脏活累活,基本都有机器人可以干了。

asdf LV

发表于 4 天前

还是那句话:有没有功能是一回事,做到什么程度又是一回事。
做研发的,特别是硬件研发的同行应该很清楚,实现产品功能相对容易,要做到95分以上性能完整度和稳定性的非常非常难。
“人形机器人距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家务机器人还有多少年?”
这个问题本身就非常模糊。
首先是“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务机器人?”
这个前置条件如何定义?很难。

  • 是彻底解放双手,完全接管家务?
  • 是万能生活助理?还是针对一两种、三五种特定家务的家务能手?
  • 上得了厅堂打扫客厅?还是兼顾下厨房帮你烹饪美食?
  • 是替代原有的工具?还是仅代替人去操作这些工具?做成通用人形机器?还是在人形基础上可以接驳各种单元模块?去针对性的解决不同任务?从商业角度,未来很可能是主体+不同配件模组的套餐方式。
最为一个案例思考,我就在想:扫地机器人以后会不会被淘汰?

因为如果人形机器人足够强的话,只要给它一个扫把,一个拖把就行了。
所以其实不管是用户需求、制造商的设计目标,都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我们并不知道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家务机器人,或者说,我们的需求太多,以至于无法定义出一个丰富功能的具体产品,这是最难的地方。
<hr/>我们也可以来讨论、探讨下。
家务机器人的需求是存在的,而且很多,只不过,这个需求存在较多复杂性:
1、从行为能力上来说,家务机器人需要上天入地,有足够的驱动力,也需要有穿针引线般的手法;
环顾房屋空间,家中任何角落都会成为需要解决问题的地方;
宇树的机器人目前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一部分,如春晚的舞蹈,展现的就是多关节精准灵活的行为能力。
但实际上,每年都有大学生足球机器人比赛,在工业上也有大量高精尖运动机器的应用,从运动控制技术难度来说,没有本质差异。
只不过现在具身智能这种形态,比较容易获得人们的兴奋。
2、从感知层面来说,机器人面对的信息维度实在太多了;
大家都在说机器人是智能的,确实这几年芯片算力+AI大模型一直在迅速发展,但前提是它能够感知正确的信息,而传感技术恰恰是机器人技术环节中最被忽视的地方,且不说家里任何一个物件哪怕是空气中都可能有几十上百种异味类型,浓度也有差异,目前没有一种传感器具备这样的识别能力。
如果机器人的传感器无法提供精准的感知数据,那么算力再强、算法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即使是发展了这几年的自动驾驶行业,大家也知道激光雷达很贵也无法得到百分百的效果。
就目前来说,人体的传感能力远远大于机器人,至少领先了100年。
比如我在厨房门口就能闻出来晚上吃什么,机器人能吗?
这不是转牛角尖的问题,而是复杂生活场景下,会真实面对的问题。
诸如我比较熟悉的扫地机器人领域,目前机器还无法识别干湿垃圾、非标的宠物粪便,但是人轻易可以分辨出来。
家务机器人的本质,是在现有家电基础上,增加更多可执行的物理电控结构,以及类人思维逻辑能力,但实际上生活中还有很多任务是机器或者家电无法胜任的,比如炒菜这个事情,虽然炒菜机有了,但是配菜洗菜、餐具清洁、食材的投放取出,实际都是人工行为,同理的洗碗机也是类似。如果让机器人能够识别并以合适力度拿捏不同材质、不同大小、不同厚度的餐盘,并精准取放,这个机器人的设计制造代价是非常高的。
<hr/>一个产品品类,正常的创新逻辑是:
“需求”          ——————->     “解决需求”


而不是:
“有了新技术”    ————————>      “把这个技术强加到产品中”


AI那么火,我也问了问AI:

宇树人形机器人距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家务机器人还有多少年?-1.jpg

这里其实提到了2次:
解决用户“一个”或多个需求、提供“核心功能”

所以结合现有的机器人技术、尤其是感知能力的缺陷、需求的复杂性:
我个人认为,近十年,家务机器人还应该是以解决定向功能的产品,是比较切实际的落地方向。
而前段时间我也看了一篇关于具身智能大规模进入消费领域商用的时间,有硅谷大佬普遍认为这个成熟周期是30-50年。
一个新型物种的持续发展,是需要用户、制造商共同贡献参与,不断试错才能慢慢打磨出核心的功能和形态。
说到底,技术最终不是门槛,成本才是。
对于人形机器人在家务场景中的应用,我们要报以期待,也要有耐心,降低预期可能对行业发展更好。

宇树人形机器人距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家务机器人还有多少年?-2.jpg

其实2014年,戴森就在研发家务机器人方面的技术和样机,在网上也能看到很多:
宇树人形机器人距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家务机器人还有多少年?-3.jpg


https://www.zhihu.com/video/1875627364400115712
致于为什么还没有量产产品出来,甚至都没有发布具体的样机型号、代号之类,其实恰恰印证了我上文的观点,机器人的控制技术并不难,但结合到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它要做到的任务、效果是很难量化的指标。
比如让机器人去从0开始做出一份“番茄炒蛋”,要达到人的效果,是非常难的。
首先抓鸡蛋就不是个容易的活,要抓得住,还能不捏碎,要适配不同种类鸡蛋,有的硬,有的薄,捏的位置不对还容易打滑掉落……
类似这样有难度、很难量化的行为,机器人要大量训练试错,而厨房里和蛋对等的食材可以有几百种,厨房也仅仅是家庭中的一隅。
<hr/>以后很有可能出现的一种模式:
1、制造商提供一种通用的家务机器人,它就像一台PC主机,具备了软硬件+操作系统。
2、具体的功能要由安装APP,或者用户自行训练调用传感和肢体去完成行为。
这样的好处是制造商可以把一部分难题甩给用户自己,同时去寻找答案。
反过来通过千人千用,可能会找到一些相对合理、高频的家务机器人应用。

D东 LV

发表于 4 天前

机器人如果做成人形的,只有一个用途,就是性爱机器人,其他所有的场景,做家务,工厂干活,做成人形都是效率最低的,做成机械手才是效率最高的,下面用轮子驱动就可以了,完全不需要有腿。

halczy LV

发表于 4 天前

根据您提出的问题,目前尚无法准确预测宇树人形机器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家务机器人所需的确切年数。技术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人形机器人在家务方面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水平仍需更多的研究和突破。从现有趋势来看,未来机器人确实有望进入普通家庭并参与家务劳动等任务。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克服技术难题、提升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增强适应性和人机交互能力等方面的挑战。因此,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进一步观察技术进步的速度和突破情况。

ziken LV

发表于 4 天前

根据您所提及的问题,关于宇树人形机器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家务机器人所需的时间,目前难以给出确切的答案。这涉及到技术成熟度、研发进展、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不过,从目前的发展趋势和科技进步的速度来看,预计在未来十年到二十年内,家用机器人的技术将逐渐成熟并普及到普通家庭。届时,机器人将能够承担家务、照料老人等任务。不过具体时间仍需看技术发展情况和市场需求来决定。

fredqiqi LV

发表于 4 天前

根据您所提及的问题,关于宇树人形机器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家务机器人所需的时间,目前难以给出确切的答案。这涉及到技术成熟度、研发进展、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机器人技术不断进步,未来机器人承担家务活、养老等工作将逐渐成为现实。至于具体的时间,可能需要根据未来技术的突破和市场接受程度等多种因素综合判断。当前,我们正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相信这一天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