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点击下方图片,查看公众号“Robot猎场备忘录”运营团队(10月18日整理)原创报告:2024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深度调研(共182页)
——
正文:
近日,全球估值最高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Figure AI]创始人Brett Adcock接受媒体访谈时表示:对于制造机器人来说,大部分问题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软件问题。
目前行业内有普通有一种观点:硬件决定了人形机器人应用落地能力的上限,但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拥有的硬件基础所支撑起来的应用上限,具身智能算法还暂时没有达到;可以理解为,人形机器人的硬件基础本身能够支撑它完成的一些任务,由于现有AI算法的能力不足,目前的人形机器人还无法真正实现这样的产品力;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不如人形机器人硬件成熟,是现阶段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最大的卡点。
Oculus VR 前首席技术官、AGI领域初创公司Keen Technologies创始人“卡神” John CarMack提出类似观点,11月8日发文称:我比众多科技界人士更怀疑人形机器人的短期效用;从长远来看,在 AGI 的推动下,它们肯定会成为一个巨大的经济引擎,但让它们在未来五年内有所作为的商业计划似乎不太可能;特斯拉可以打持久战,且可能会赢,但我不看好初创公司。
马斯克显然持另外一种观点,随即回应:“Optimus 已经在工厂里执行一些任务,其能力范围正在迅速扩大;迄今为止,最困难的部分是改进Optimus的设计,使其易于制造和构建复杂的供应链,以便能够大批量生产。”
目前有关特斯拉Optimus下一代迭代消息很少,目前只透露下一代Optimus的手将拥有22 个自由度,且已在“We,Robot”为主题的发布会上有单独展示;灵巧手的升级是马斯克提到最多的结构层面内容,在2024 All-In 峰会上,马斯克同样表示Optimus设计至少优化三次。[Figure AI]创始人Brett Adcock近期访谈也透露类似内容:Figure 01和Figure 02都不是为了大规模生产而设计,我们也从未想过要大规模生产它们,Figure 03时将实现大规模量产。注:[Figure AI]创始人Brett Adcock近期访谈内容,前往“机器人头条”知识星球查看马斯克此次回应,好像进一步重申了特斯拉机器人团队已在算法层面取得不错进展且持续迭代,目前难点是反而是结构设计(硬件层面)无法支撑大批量量产。
接下来我们回顾一下特斯拉Optimus最新进展:
10月11日,Optimus在特斯拉以“We,Robot”为主题的发布会上惊艳亮相后,就饱受质疑,海外网友一致认为大部分互动是基于teleoperation实现,舞蹈是Pre-programmed动作(小编也是其中之一,实在是太智能!)。
有关Optimus现场详细介绍,查看往期文章:Optimus惊艳亮相,但商业化进展不容乐观
2024年10月17日,可能为打破外界质疑,特斯拉在X账号上分享了Optimus(擎天柱)人形机器人的最新进展,并配文“自主运行”,视频展示其强大自主能力。
2024年10月24日,特斯拉三季度财报会议上,马斯克表示:“我们拥有最先进的人形机器人。”同时表示:我们也是唯一一家真正具备大规模生产人形机器人所有必要条件的公司,因为其他公司缺少人工智能大脑,缺少真正实现大规模量产的能力;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视频演示,但缺乏本地化的人工智能,无法将生产规模扩大到非常高的数量。并进一步表示:我们将继续扩大我们的人工智能训练能力,以满足FSD和Optimus的需求;目前,我们并不受限于训练算力。
2024年6月13日,特斯拉2024年股东大会上,马斯克首次谈到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原型很容易,批量生产很难,甚至不可能;并表示:特斯拉拥有生产能力、工程能力以及人工智能硬件和软件能力,将成为人形机器人域的领先者。
详细介绍,查看往期文章:马斯克:特斯拉是唯一一家真正具备大规模生产人形机器人能力的公司
同为车企且沿袭特斯拉Optimus技术(与车辆技术同源)和商业化路线(优先落地自家车间)的[小鹏汽车]于11月6日小鹏AI科技日上,发布新一代人形机器人—小鹏Iron;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在演讲中表示,做AI机器人比AI汽车更难,集成度要求更高,没有500亿投入做不好AI机器人。
500亿?这让一众初创公司怎么玩。
小鹏Iron详细介绍,查看往期文章:人形机器人Iron来袭!取代「小米」,「小鹏」正式扛起国内人形机器人大旗!!
那么,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核心卡点到底是什么?
2024 年人形机器人最具突破性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具身智能领域,LLM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给机器人产业带来新一轮的机遇,通用人工智能(AGI)给人形机器人带来巨大变革。
特斯拉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和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突破性进展催生了本身具身智能浪潮;具身智能领域研究方向可粗略分为:具身智能大模型(机器人“大脑”)和人形机器人(本体+小脑)。
人形机器人大致分为三大部分:人形本体、高动态性能的控制算法(小脑)、具有泛化性的具身智能及非常接近人的通用人工智能。
特斯拉证明了旗下车辆和人形机器人软件和硬件层面的技术同源;随着智驾行业降温且具身智能迎来投资热潮,智驾领域的从业者和公司都纷纷快速转入或加码具身智能;同时,因为硬件(零部件)同源,车企上游核心零部件企业受困于智驾车企疯狂卷价格,也开始纷纷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链。
小编在次基础上,发布一篇文章:智驾领域从业者,疯狂涌入人形机器人赛道!
人形机器人最终可用,要做到四个可达;第一,移动可达,想让它去哪里就去哪里,包括避障;第二,操作可达,能抓什么就可以抓什么,或者把一个物品放在指定位置;第三,语义可达,比如拿苹果是为了榨;第四,价值和智慧可达。
接下来小编将从软件算法、硬件(核心零部件)、工程化层面,盘点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卡点。
软件层面:“大脑”、“小脑”
从底层算法模型来看,机器人的软件可以分为大脑与小脑。大脑负责感知外界并模拟人类思维决策过程,小脑则模仿生物进行复杂的运动控制。大脑部分主要职能是环境理解、智能交互与认知推理,基础是机器视觉、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小脑部分主要职能是运动控制、路径规划和步态平衡。
大模型的通识理解能力、多级推理能力赋予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的核心;嵌入在大模型中的庞大先验知识库&强大的通识理解能力让机器人更好理解泛化任务,且基于思维链的多级推理能力,让人形机器人实现了具身智能。
目前大小脑发展不均衡,相较于智能“大脑”的智力快速提升,灵巧“小脑”能够实现的灵巧操作能力亟待加强;小脑部分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精细运动执行尚未有统一的底层算法和数据采集。
... ... ...
接下来小编继续从软件算法、硬件(核心零部件)、工程化层面,盘点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卡点;从现阶段人形机器人企业产品(进展)、硬件设施(生产能力)、产品落地场景、企业官方宣布量产时间、盘点全球(含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现况以及国内人形机器人发展乱象。
... ... ...
本文内容仅展示一部分,更多详细解读,扫码加入星球,查看完整版文章:[原创]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卡点(人形机器人创企九死一生),并深度了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赛道
注:深度了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赛道,加入知识星球“机器人头条”交流学习
——
近期精选文章:
1、人形机器人Iron来袭!取代「小米」,「小鹏」正式扛起国内人形机器人大旗!!
2、国内60+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商业化进展为零!!!
3、人形机器人构型之争:五指灵巧手 or 夹爪
4、打破遥控质疑,特斯拉发布Optimus最新迭代视频!
5、浅谈,华为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
6、国内60+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商业化进展为零!!!
7、北京、上海,争当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第一城”!
8、ToB、ToC or ToG,全球人形机器人产品优选落地场景梳理!
9、具身智能领域,全球Top50华人图谱
10、OpenAI已投出两家具身智能领域独角兽公司!
11、近40款人形机器人亮相:谈商业化,为时尚早!谈量产,纯粹“噱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