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学生用AI写作业?

前几天我女儿说她创作的信念海报在班级里没入选,有个同学用AI创造的选上了。她说她不是反对同学用AI画,也不是不接受AI这种技术,但就是觉得哪里好像不对。
除了这些,她也说过平时有同学用AI写作文,自己稍微改改就行;也有同学用AI做手抄报作业啥的。
尤其是今天,我看到有条新闻说大学生也用AI写作业。要知道,作业本身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思考能力,如果都用AI来代劳了,那不就失去意义了吗?而且过度依赖AI还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所以,我觉得学校里最好还是对AI稍加限制一些比较好吧。
收藏者
0
被浏览
99

5 个回答

Magic LV

发表于 4 天前

不提倡学生用AI写作业。学生的作业,应该用老师的讲解来完成,AI可以参考。

大宋提辖鲁 LV

发表于 4 天前

这不就是我当年玩剩下的么?
作业做不来的就百度。
那时候还没有什么作业帮之类的。
就硬搜。
.
首先本人情况。
垃圾211,现在垃圾外企中层。
(没得瑟,真就是里面最垃圾的一批)
.
当然我成绩差真和百度作业没关系。
纯属自己心态炸了。
单科我都考过年级第一,但总分除了高考从没进过年级一百。
.
说回作业。
大部分去百度去问AI的,那肯定是因为不会。
不会这种事,大部分人你抠一天脑袋也还是不会。
而搜索答案,一般有解析。
.
你说只抄答案不看解析?
这种人没AI也不会学啊…
无非交上去换个叉。
.
最后,有个东西,叫考试。
平时的投机取巧,在考试面前都会现原形的。
.
结论,AI这玩意不是洪水猛兽,需要做的是好好引导,让AI成为所有学生都能拥有的家庭教师,查缺补漏。
.
题外话,如果孩子是自行想到找AI来做作业,真的挺好。
至少在我这,能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替代方法,这是不管招聘还是升职的绝对加分项。

wddp LV

发表于 4 天前

AI的普及正在悄悄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教育领域也同样不能避免人工智能浪潮的冲击。从生成式AI的解题助手到个性化学习平台,技术正在重塑孩子的学习方式。
2025年春季开学季,武汉某小学老师发现全班45篇作文中,12篇出现"父母冒雨送医"的AI模板情节;北京初中数学作业里,突然涌现用贝叶斯定理解分数除法的魔幻场景。
即便是我所在的三线城市,部分小学的信息课上,老师也开始讲授AI的使用。
某个周末,我发现儿子正在用文心一言生成作文……令我高兴的是:他开始有意识地使用AI解决问题;难过的是:完全依赖AI解决作业问题,作业也就失去了意义。


怎么看待学生用AI写作业?-1.jpg


调查显示,近60%的中小学生尝试过用AI辅助作业,而高校如剑桥、牛津已开始探索“有限开放”的AI使用政策。
但技术背后暗藏隐患——当AI能“秒解”数学题、生成高分作文时,孩子的思维训练空间正被挤压。
神经科学研究证实,长期依赖外部工具会导致前额叶皮层发育迟缓,这正是深度思考的核心区域。
效率提升的暗面,思维力降低风险

1、AI生成的作文虽然结构完整,却像工业流水线产品一样千篇一律,缺乏孩子本应具备的童真。另外,文科作业全部依赖AI整合资料,也会导致观点提炼能力的退化。
2、当数学作业变成了“输入题目—复制答案”,孩子们也失去了条件分析、逻辑推理的思维链条。
3、AI提供的及时问答也割裂了知识体系。AI提供的及时问答往往以零散的信息形式呈现,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孩子在获取知识时,容易陷入碎片化的信息流中,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例如,学生在使用AI辅助学习时,可能会过度依赖AI生成的答案,而忽视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系统整合。
这会让孩子难以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和内化,导致知识体系的不完整和不稳固,长期依赖,或许会削弱孩子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怎么看待学生用AI写作业?-2.jpg


4、AI生成的答案本质是数据重组,缺乏真正的创新。就像刚才提到的作文中“冒雨送医”片段,暴露了孩子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匮乏。
5、有研究指出,长期依赖智能工具获取答案,可能导致个体形成被动接受信息的习惯,减少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意愿。过度依赖生成式 AI 工具,极有可能对人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产生侵蚀作用。
最最最重要的是:当问题超出了AI的能力范围,它会胡说八道。例如,deepseek曾给我虚构出一份“剑桥大学的研究报告”,然而当我去搜索时,并没有发现有任何蛛丝马迹证明这份报告的真实存在。
4步把AI变成“终身学习伙伴”

AI的崛起已经融入历史,没有谁能阻挡,适应时代变化,让AI变成孩子的【外挂】而不是无法脱离的【拐杖】。真正的竞争力,不是抵制技术,而是掌握“AI思维”,会驯化AI的孩子,已经赢在了未来。


怎么看待学生用AI写作业?-3.jpg


1、让AI只回答“如何解题”的方法论,不输出完整答案。例如:孩子问作文怎么写,让AI提供“五感描写法”“冲突模型”,而不是直接生成整篇文章。
2、使用【费曼学习法】:孩子可以先向AI提问、学习,然后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自己的理解再讲出来,可以让父母修正,也可以让AI修正。将AI单向输出的被动接受、抄袭,变成主动学习与构建。
3、开发AI错题教练:可以把错题输入AI,帮忙分析错误类型,例如,粗心、概念混淆、思维盲区等,然后再做针对性的训练,可以让AI推荐同类型的题目练习、巩固。
4、人机互动要保持底线:创意类作业不允许使用AI,保持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开放式的问题,不依赖AI,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允许跨越年龄能力的解题,例如,使用初高中甚至大学知识解决小学生题目。


怎么看待学生用AI写作业?-4.jpg


5、除此之外,孩子还要具备3种能力:
①提问能力:能够精准描述自己的问题。
②鉴伪能力:能够识别AI给出的错误答案。
③整合能力:将AI输出的建议、方法与人类的智慧结合,提出创新方案。
结语:那个为写不出作文急哭的孩子,那个算错十遍终于解出方程的学生,那些笨拙的思考痕迹,才是人类区别于AI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个答案触手可及的时代,我们最该守护的,正是思考过程中那份珍贵的"笨拙"。

非鱼 LV

发表于 4 天前

不建议。大模型辅助学习,可以利用 AI 讲解知识,辅导作业批改,但不能让其帮忙这作业,长时间小孩就废了!

如果 LV

发表于 4 天前

怎么看待学生用AI写作业?-1.jpg

学校的老师留了抄写任务,每次女儿回来,都会用上豆包或者Deepseek写作业。
她从容淡定地做作业的同时,老母亲在想一个并不怎么乐观的问题:如果所有的作业都能被AI搞定,那么孩子还要学什么?
更具体一点的问题可能是:如果认真学习并不能在未来有一份工作,那学习还有意义吗?
01
人类的工作要被AI替代似乎是一个注定的事情。
体力工作层面,机器人在进一步研发。你能想到人类能做的事情,几乎都可以被机器人替代,至于危险环境下人类不能做的事情,机器人一样能做。最近看新闻,美国的一家服装工厂利用AI与自动化技术,将加工一件衣服的时间压缩到了22秒,而且成本只要2块钱。马斯克也在近期宣布,未来人形机器人的数量有可能会超过人类的数量,不用多想,未来人形机器人会取代全球的大多数劳动力,而且根本不用区分低端和高端。
至于脑力层面,如果和AI沟通比较多的人可能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它的推理能力胜过了绝大多数人,它的情绪安慰能力胜过了绝大多数人,甚至它编造故事的能力叶胜过了绝大多数人,当然,如果你在某些领域不够专业的话,它也能忽悠你忽悠得有条有理。
一端是人,一段是产品,生产出的产品越来越多,但需要的人越来越少。我们甚至可以进行大胆的想象,一切物品皆由机器人生产,我们所看的电视剧由AI自动生产,喜欢家庭剧的有大量的悲欢离合的剧情,喜欢悬疑剧的有足够惊险又刺激的情节发生,而且能够根据你的喜怒更改情节。包括我们穿的鞋子袜子,也都由机器人工厂一批一批制作。至于太空探索深海挖掘,自然也是机器人的事情。做决策的位置,也可以被AI代替,看过《流浪地球》电影的人可能会被人类的勇敢执着打动,但同时也会被里面的人工智能MOSS惊出一身冷汗。《机器人总动员》里的负责驾驶飞船逃离荒废地球的机器人AUTO到底是帮助人们拥有更美好的生活,还是在破灭人们的愿望?而普通的我们,要多么勇敢坚强有智慧,才能在关键时刻反对替我们做出决策的绝对正确的AI,要多么无畏才能放弃AI给我们带来的舒适生活,回归到现实的土壤里,靠自己走出一条路来。
如果你对蜜蜂有一定的了解,就会惊讶地发现,地球不能没有蜜蜂,如果没有蜜蜂,花儿之间无法传粉,植物就产生不了果实,我们将会失去大部分食物。但人类的必要性在哪里呢?

怎么看待学生用AI写作业?-2.jpg

02
《未来简史》中说得更加明确:“人类有两种基本能力: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在机器与人类的竞争仅限于身体能力时,人类还有数不尽的认知任务可以做得更好。所以,随着机器取代纯体力工作,人类便转向专注于需要至少一些认知技能的工作。然而,一旦算法在记忆、分析和辨识各种模式的能力上超过人类,会发生什么事?”
专家们都没有信心的事情,我们作为普通人,又能如何坚定对未来的信心呢?当我看向正在做作业的孩子时,我无法拍着胸脯对她说:认真做作业吧,你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而80后在小时候是能看到未来的。未来包括了两层楼的洋房,包括了电灯电话,包括了“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样的期待,相信世界正在蓬勃地向前发展,相信等自己长大,一定能敞亮地站在某个地方。透过现在的视角去看未来,我们似乎很容易看到一个“人类过剩”的世界。
齐格蒙特·鲍曼在《工作、消费与新穷人》里区分了失业和过剩,“‘失业者’虽然暂时没有工作,但一旦环境好转,他们就有望回到生产者的行列,一切也将回到正轨。‘过剩’的人则不同,他们是多余的、编外的,不被需要。他们要么出生在一个‘饱和’的社会里(即社会的续存无需更多的人从事生产),要么由于经济和技术进步(即有了新的生产力,较少的人员参与就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商品和服务需求),变得不再必要。”
在当下,已经出现了部分过剩的人员,从某些服务员到某些写作者,涉及的职业有许多种。在并不遥远的未来,也许人类将会进入全面过剩。大家都不用工作,开出租者的人不用工作,写文章的人不用工作,编程序的人不用工作,管理公司的人也不用工作。

怎么看待学生用AI写作业?-3.jpg

悲观比乐观容易,但人类的思考总要继续。无论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自己,我们需要问两个问题。
03
第一个问题,工作真的有必要吗?
当我们为生存忧心的时候,不妨去读一读一些思想家对工作的批判。
汉娜·阿伦特在《人的境况》著作中对工作有一个判断:“工作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于自然环境的'人造'物的世界。这个世界成为每个个体的居所,但它本身却注定要超越他们所有的人而长存。工作的人之条件是世界性。”她认为“工作是人类对自然的改造,通过制造超越生物性需求的事物,赋予世界稳定性。”同时,她也指出工作的问题,“当工作的目的仅为生产更多产品时,人沦为工具的附庸。”以及工作的扩张让人变得疲惫,“现代社会将人降格为‘劳动动物’或‘生产者’,遮蔽了行动的本真意义。”

怎么看待学生用AI写作业?-4.jpg

大卫・格雷伯写了一本从名字上就能透露出对工作的否定态度的书,《毫无意义的工作》。他认为现代许多工作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牺牲,“20 世纪后,工作又转变为自律和自我牺牲的一种形式,无论处于什么阶层,都会陷入永不停歇的工作境地中。”并给出了一个“狗屁工作”的定义,“狗屁工作指的是一份毫无意义且往往有害的定期领薪水的职业,其无意义或有害程度是如此之高,乃至从事这份职业的人都无法为其找出合适的存在理由。虽然要从事这份工作有一个条件,即从事者不得不假装这份工作的存在是完全合理的。”
如果人类出现大量的过剩现象,将会发生什么?从生存的角度,也许我们将陷入更大的危机焦虑感中,但想一想,如果你身边都是失业人员的时候,我们也不能责怪自己不努力,政府将会予以解决这种概率的问题,而到了政府都无法救助的时候,也许就是人类被AI团灭的时候了,因此也轮不到我们普通人来劳心和焦虑。
但从行动上面,也许人类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契机,如果通过AI的工作满足基本的温饱之后,人类将会拥有更多的闲暇,如苏兹曼在《工作的意义:从史前到未来的人类变革》中说的:“我们需要以‘富足思维’替代‘生产力思维’,用闲暇时间创造真正的意义。”
如果人类不会灭绝(乐观地说,我觉得不会),那人类必然走向一个拥有更多闲暇的时代,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论文《我们孙辈的经济可能性》中预言技术进步将使人类摆脱 “经济必要性”,进入 “永久性休闲” 社会。他预测在未来经济幸福的时代,人们仍旧需要去工作,但更多地是为了让自身得到满足。为了让大家都有事可做,三小时工作制是可行的,每周工作 15 小时,一天工作三小时。当然,目前来看这个预言并没有实现,但在一些发达国家,每周平均工作时间从19世纪末的60多个小时下降到今天的不到40个小时。就整个经济来看,人们整体的闲暇时间都有所增长。

怎么看待学生用AI写作业?-5.jpg

04
当我们逐渐认同人类在将来的世界里并不需要做“狗屁工作”或仅仅为维持生存的工作后,我们将要开启另一个问题:
我们到底要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生活在不需要起床为自己准备早餐,不需要在早上八点前坐上地铁去上班,每天都只用呆在家里,有食物有各种看不完的电视,从物质食粮到精神食粮都不匮乏的这样的未来,人到底要怎么活?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一定要自我实现,“一个音乐家必须作曲,一个画家必须绘画,一个诗人必须写诗,这样他才能最终做到心平气和。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在晚年,他提出了超越性需求理论,这种需求建立在个人满足了自我实现需求之后,进一步追求的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它强调个体对帮助他人实现潜能、对整个人类的福祉以及对宇宙等更高目标的关注和奉献。
无论为了更好的工作,还是无需工作无所事事,未来的人们,总要去做点事情,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而这可能意味着,人人要找到自己的乐子。
无论是喜欢研究某个模型而不断拼搭,还是喜欢某种故事而不断阅读,或者喜欢某种艺术而不断观看,从科学研究到艺术创作,最大的概率是,谁能在这里找到乐子,谁就能活下去。也就是,未来的人们要学会一种生存技能,我们可以用一种类似“游戏精神”的概念来进行理解。
如果谈到游戏,我们只能想起手机里自带的小游戏,或者网页里某款能让人乐呵甚至上瘾的游戏,可能意味着游戏这个词,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怎么看待学生用AI写作业?-6.jpg


05
我们可以将游戏做出具体的区分。
第一种区分,是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的区别。
有限游戏是有结束时间的,有着明显的观众。比如一场足球赛,或者一场语文考试。
无限游戏则没有退出时间,同时,这样的游戏对象是自己。比如在空闲时间里踢足球作为娱乐,或者在闲暇时间里阅读一本名著。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一书对此做了更加具体的定义:“有限游戏参与者必须表现成为其他人,而不是自己。他们的一切外在表现都必须具有掩饰性,他们的表现不是真的表现。有限游戏参与者的所有举动都必须有欺骗性:声东击西、分散注意力、弄虚作假、误导、令人困惑。由于无限游戏参与者准备好接受未来的惊奇,因此他们以完全开放的心态进行游戏。这里的开放并非指坦率,而是开放自己的弱点。”有限游戏展示的是完成任务,并在任务中突出优点,从而获取认可。无限游戏是为了实现自己以及超越自我,并在任务中展示缺点,从而获取进步。
第二种区别,是无聊游戏和深度游戏的区别。
无聊游戏是谁都能试一试,这样的游戏往往很刺激,但你需要不停地寻找新的对象,以获得新的刺激。你会不断地刷,大脑获得一定的多巴胺,但不久后,你会觉得腻歪。
《匮乏大脑》:“老虎机让我们在几秒钟内就能知道一个机会是否值得,并鼓励我们立即再次玩游戏。研究表明,我们重复某一种行为的速度越快,我们就越有可能重复这种行为。速度就是生命。”世界上大多数游戏都是老虎机游戏。
深度游戏则需要更高的审美和技术能力。比如下象棋,如果你无法沉浸进去,不断提高你的技术,你可能很快就会退出。但一旦你开始产生兴趣,不断挑战学习,你可能会在一局棋里发现许多滋味。但这样的游戏需要一个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怎么看待学生用AI写作业?-7.jpg


06
当我们将这两种区分放到一起看待时,便会发现,如果一个人要在闲暇时间里获得悠长的且有意义的快乐,最合适方法,是找出一种能够持续的且有深度的游戏,这样的游戏没有结束时间,游戏的人在其中以开放的心态去探索和发现,他们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认知地图,并形成一种独特的能力。
哲学家罗素说:“事实上,一旦我们对自己以外的人或事物产生真正的兴趣,全部的对立都会消失。有了这种兴趣,一个人会开始感觉到自己是生命长河的一部分,而不是像台球那样坚硬而独立的个体,只有在相互撞击时才会与其他类似的个体发生关系。”
根据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当 AI 承担 “保健因素”工作(如重复性劳动),人类将转向 “激励因素”领域(如艺术、科研)。教育家怀特海认为教育应侧重培养好奇心(浪漫)、专业技能(精确)与创造性应用(综合)。
对某些东西产生真正的兴趣,在其中探索出乐趣,以这样的游戏态度去构建一个完整的自己,发现这个世界的规律,发现这个世界的奇妙,从而参与到世界里,不再觉得自己弱小和无意义,这也许是人类将来的生存态度,人类因此从 “劳动者” 的身份转变成为 “创造者” 或 “体验者”。

怎么看待学生用AI写作业?-8.jpg

07
所以,当我们返身回顾一个孩子的学习日常,也许很多事情都不太重要。
重要的事情已经浮出水面,孩子需要学习的是游戏精神。这才是他们面对未来的最强精神支柱。
如果尝试为他们列出一个游戏学习的清单,也许是:
发现某样东西的趣味。
尝试设计一种特别的游戏。
建立游戏规则和层级挑战。
以及,对有限游戏和无聊游戏,保持一定的警觉。
一个能适当有意识脱离有限游戏和无聊游戏的孩子,一个能走向无限游戏和深度游戏的孩子,我们可以拍着胸脯说:你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所以,当女儿用 AI 完成作业时,我在思考的事情不是如何禁止,而是想要陪她一起探索和学习:如何运用AI辅助学习,如何保持自我和探索未来,如何走向自己的游戏并获得快乐与成长。我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人类要走的路,也会很长。

怎么看待学生用AI写作业?-9.jpg

最后,推荐几个对成人和孩子来说比较适合的人生游戏。在本公众号主对话框里输入“人生游戏”即可获得回复。

相关文章:
我们的孩子,已完全变态
进入“倦怠社会”的小学生
我们用尽全力培养的是——狭窄的孩子
活在焦虑里的家长,最害怕的其实是这样
孩子命运的齿轮,从这里开始转动

作者介绍:
夏林,武汉大学哲学硕士,爱好阅读+思考+写作,在养育自己和孩子方面,经历多年的探索和挣扎,终于找到足够简单的成长和生活心法。配图:电影《机器人总动员》。
研究和实践主题:关注现代社会生存困境,试图提出一种新的个人生活和育儿方法——成为系统建构者。
①关注社会发展,已有高赞文章:我们的孩子,已完全变态
②研究个人系统成长哲学,已有专栏《人生系统1.0》
③人生2.0的主张——将自己活成一个村庄,系列文章《我本是村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