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一阵子豆包,聊一下使用体验。
豆包有手机版和电脑版。
先说手机版。
手机版界面很像微信或抖音。
进去第一页就是豆包和其他智能体,再点进去以后就可以完成与豆包的问答对话,还有其他一系列任务:拍题答疑、AI生图、照片动起来、AI写真等等。
日常用得比较多的是,直接问豆包问题,除了可以发文字,也可以像微信一样可以按住发语音发送问题。这个解决了开车时候不方便打字的场景。
回答问题的质量总体还可以。如果你对问题的精准性要求不高,只是了解一些泛化的答案,完全可以满足。
之前用kim,经常得出错误的答案。比如你问他公务员数量,他搜索到一篇受到纪委处罚的公务员数量的文章,给你一个错误口径的答案。
豆包这点挺好,他的数据源出现信息不一致,他不会轻易给个答案,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比如你对历史感兴趣,可以跟一个“历史哥”(举例子而已)的智能体聊天。
你想学习英语对话,可以找个英语对话的“智能体”。
除了日常的文字、语音问答。还试用过音乐生成、给豆包打电话功能。音乐生成,我找了一些顾城的一些诗歌与歌词,生成效果很不错。你输入相应的歌词,他马上生成音乐。音乐总体旋律还不错。而且你输入的歌词质量越高,生成的音乐质量越高。
顾城写过一些歌词,没有相应版权,我生成了一首,听下来有点意思。打
电话功能,我觉得会成为AI时代的超级应用。为什么这么说呢?豆包里面很多功能,录音纪要、设计文案等等,肯定能帮助大家的日常办公。
但是情感陪伴给人的价值,可能会超过办公效率提升的价值。比如短视频就比WPS的价值更大。打电话功能,肯定距离人类硅基伴侣这样的终极目标相差很远。
但是看得到一点点进步。你可以跟豆包连续对话,他能读懂你的心情,他无法成为全知全能的存在,但人类不需要一个“高能”的朋友吗?豆包的这个功能以后大概率会延伸到终端的“AI陪伴”比如显眼包、猫箱之类的。这也可能成为AI时代的超级应用。
豆包跟之前的天猫精灵小爱同学不同之处,他有强大的记忆能力。如果你今天问他足球的知识,他马上记得你是一个球迷。等你下次跟他通话的时候,他会主动引导你聊足球。
电脑版的豆包,界面是浏览器的样子。也兼容了浏览器功能。可以打开网页,也可以打开各类文档。最好的功能是划词功能,你搜索一个问题,他给出一个答案,你可以在答案里进行划词,然后继续追问,形成一个问题的闭环。
问题搜索-答案划词-追问,如此循环闭环,最后得到问题的深入展开。用豆包电脑版打开WPS文档,可以帮助你阅读文档。
这个也叫“伴读”功能。你可以让豆包解释词语、总结段落、生成思维导图。电脑办公的方式整个被焕然一新了。目前豆包的月活数量只有几千万,用户使用次数5-6次,使用时长大概10分钟,距离微信抖音这种超级APP相差甚远。不过我仍然相信,不久的将来,豆包这类AI可以生长出更好的应用场景。相比于传统的推荐算法,豆包对用户的识别更立体更精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