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ChatGPT一出来,很多人宁愿付费,也不想用免费的国产AI,这究竟是为啥?
说实话,作为一个AI(重试使用者,我也经常思考这个问题。通过深入调研和实际体验,发现这个现象背后确实体现出一些问题
从技术积累上来看,国外的一些AI产品或技术,经过了十多年的技术积累和迭代。ChatGPT背后站着OpenAI团队8年的持续研发,谷歌更是在2017年就推出了transformer架构。国内AI起步相对较晚,在基础模型训练上确实存在一定差距。就好比你在玩游戏,别人已经满级装备了,你还在新手村打怪。
再来看看投喂的口粮,优质的训练数据就像是AI的"营养餐"。国外的这些AI产品能借助全球互联网的海量优质内容作为训练资料。国内AI受限于数据获取渠道,训练数据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提升。这就像厨师再厉害,没有好食材也很难做出米其林级别的美食。
PS: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消息,某国内顶流大厂在用AI生成的数据来训练AI,这样训练出来的AI能聪明到哪去?一出口,那不是满嘴的“老铁666”
"免费的往往是最贵的",不知道你们怎么认为,我是很相当认同。国产AI与国外AI在商业模式上还有是些不同的,很多国产AI为了快速圈用户,采用免费模式,但这也意味着无法投入大量资源在模型优化上。相比之下,ChatGPT采用付费订阅制,至少圈出了哪些是真正有需求的用户,收入虽然不算太多(2024年底,ChatGPT破2亿月活,收入可想而知),但能持续投入研发,形成良性循环。
做为一个纯正爱好的中国人,我们也要客观中立的看待问题,我们国产AI也有自己的优势:
- 本地化场景的理解更到位
- 响应速度往往更快
- 中文语境的把握更准确(这个确实比国外AI更胜筹)
现状就像是2010年的手机市场,iPhone引领潮流,但国产手机正在快速追赶。技术发展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国产AI需要的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找准自己的差异化竞争点。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选择AI工具就像选择生活伴侣,重要的是是否契合自己的需求。与其纠结国产还是海外,不如多尝试不同工具,让它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毕竟,AI工具的竞争最终比的不是出身,而是能为用户创造多少实际价值。期待国产AI能在这场技术角力中,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