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被提出快一年了,没想到一年过去,这个问题还有效。既然可能长期有效,我也来分享一些个体视角的看法吧。
先讲一下我们自己的例子吧。
创业18个月以来,做出过:
- 2个10万量级注册用户的C端产品,2个数万用户的C端产品(其中3个都因不可抗力死掉了)
- 1个服务了数十家SMB客户(客单价千元级别)的轻定制化B端产品
- 1个服务过一家大客户的定制化B端产品(客单价10万元级别)
- 3个还没面世就死掉的
- 没研发出来(超过技术边界)
- 没探索出高效的获客方法
- 空白市场/伪需求
你没看错,平均2个月一次新产品尝试。
有过单月收入数十万的经历,也有过单月进账不到一万块,支出15~20万/月的高压阶段。算是AI应用创业的酸甜苦辣都吃了一遍。
一点感触是,大火靠势才能实现,小火靠抄就能实现。
但话说回来,既然海外小火的应用蛮多的,抄抄就经常能小火,但为啥在国内“没有被大量抄火”呢?
首当其冲的就是模型能力问题。
即便是今天,国内的大模型基础能力依然很不够用,一些应用如果你用claude、gemini等海外模型能搞定,但如果换到国内的大模型生态,就常常发现找遍了也找不出来平替。尤其是场景复杂,要解决很多子任务的时候,这时候找国内平替基本是灾难性的。
当然了,你可能会说,我不去调用国产API,我自己训不行么?
要是你为了试错一个应用可不可行,而去搞模型训练,那么得先准备好几十万预算去做大模型备案...
除此之外,如果产品很幸运的ready了,后面还有两道鬼门关。
如今各大互联网平台已经掌握了绝对的传播链条控制权。如果你一个创业公司,借势成功了,进入即将爆火的阶段的时候,常常会发现,你被传播链条所在的流量平台盯上了,无论是腾讯系、字节系、小红书还是其他什么系,流量暴涨的东西很容易遭遇平台的强审查。
然后你就发现传播链接伴随着“内容违规/URL被屏蔽”戛然而止。你的产品名也就成为平台的限流词(除非乖乖去花钱投流,但创业早期投毛线流)。
这样的结局,做出过“一波流”的AI应用创业者交流起来常常会有所感触。
2. 低估了安全问题
生成式AI确实关乎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所以要强管控以免失控。
而强管控,就意味着,一旦一个应用趁势起飞了,很可能会因为没提前做好相关备案而被关停。
chatbot、写作、语音、绘画等各个领域都屡见不鲜。
你要问创业者为啥不提前做备案,ta常常会说——
我这就三两个用户的,手里本来也没多少钱,现在拿出来几万块搞这个是不是本末倒置了?
结果,没火的确实赚了,火了的肠子悔青了。
今年下半年,其实这个情况已经改善了很多,大部分有融资的创业者已经有意识的在推产品前,先花几万块把算法备案搞定以绝后患。可惜,下半年以来,大众对于AI的情绪也凉了不少。
对一个创业者来说,每个能爆火的产品背后可能是打磨数月才押中的爆发。这样的技能点与市场恰好matching的运气和时机,是可遇不可求的。
一个创业者,一年内,能押中一次已经属实不容易了。
最理想的状态是,押中后,趁势起飞,迭代产品、增长、商业化策略,快速构建正反馈闭环。
而现实中,由于爆火的产品往往难逃以上几种劫难,所以最后常常会变成大厂的养料——
爆火被看到了,大厂便可以火速抄起来了。
而创业公司最头疼的流量获取、平台霸权、AI安全问题,在大厂那里反而都成了优势。所以一波操作下来,创业公司成了大厂养料。
虽说爆火的不一定真能最终起来,但由于爆火后死的太快,导致创业者要建立势能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所以近两年很多聪明的产品经理,干脆认清形势做自媒体了。
而另一条被验证的路子,就是国内验证完pmf后,通过出海来积累势能。
但这就又对于人才梯队的建设,提出了另一个极具挑战的命题。
说到这里了,如果你恰好是一个在出海增长这方面非常擅长的小伙伴,请联系我∠( ᐛ 」∠)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