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三人论文称智能体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单元?

中国科学院大学刘锋、吕本富和刘颖研究团队在其开创性论文《Agent: A New Paradigm for Fundamental Units of the Universe》中提出一个崭新的观点:智能体不仅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概念,更可能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单元。
研究团队构建形成「智能宇宙演化模型」,证明「宇宙本身就是由智能体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智能体」。它在阿尔法引力和欧米伽引力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在绝对零智能、有限智能与全知全能三种状态之间动态演化。
上述理论模型也被统一命名为欧米伽理论。这一理论框架可以为解决当前智能科学,物理学和科技哲学的重要难题开辟出一条新的探索之路。
论文地址:
https://www.preprints.org/manuscript/202503.1457/v1
收藏者
0
被浏览
93

5 个回答

scrollll LV

发表于 2025-4-9 17:32:04

唯名论是一种很有趣的思想状态
我学数理逻辑的时候,对于字符串的理论我们的老师提到了string theory
然而我当时第一反应是弦论,还举手提问闹了个笑话
so...

libo LV

发表于 2025-4-9 17:46:03

时不时就有学计算机的人凭借自己对物理的只言片语、道听途说的了解就感觉自己比物理学家更懂物理。
虽然说,不能排除物理的基本理论将来变成某种很有计算机风格的理论的可能,但是新理论肯定不会建立在对物理学的无知的基础上。

kingwa5 LV

发表于 2025-4-9 17:56:19

一言以蔽之Not even wrong,对于说明什么样的物理研究是有效的这个问题,本文是个很好的反例。
我们首先提出一个general的问题:我们凭什么接受一个新的物理学理论?是你说能解释everything就可以吗?还是说你声称你有个更好的“宇宙单元”?都不是!这本质上都是歧途。在最初的最初,我们需要知道物理学理论的出发点通常有两个:

  • 实验的需求。一般来说是现有理论结果和实验产生矛盾,于是理论家必须通过修正或者完全推翻原有理论来解释新的实验。
  • 理论自洽性的需求。很多时候理论本身,或者理论与理论之间也会存在矛盾,比如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和伽利略变换存在内在矛盾,比如狭义相对论和牛顿引力理论存在严重矛盾,比如薛定谔方程和狭义相对论存在明显矛盾,这些矛盾都会让理论家思考如何把截然不同的理论给协调起来,从而推动物理学的进步。
基于上述的基本范式,我们会发现有效的物理研究在开头往往会讲清楚其理论或者实验层面的动机,这个动机绝不是模糊不清的笼统动机,而必须足够清楚,比如以前的理论算出来的谱不对。而在论证层面,尽管论证方式五花八门,有的用非常复杂的数学,有的用非常繁琐的计算,也有的只是用简单的定性半定量分析,但无论是哪种,最终都要回归到一个问题——到底算出来了什么玩意儿,算出来的东西又如何支撑你的观点。
我们简单扫一下这篇文章的大致思路,很明显能感受到其诡异之处,试罗列几处。
1. Motivation本身不成立
However, the fundamental units of the Universe in  physics fail to effectively incorporate living systems such as humans, animals, and plants, 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ystems like robots, computers, and software programs into a unifi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are unable to explain the origins and principles of intelligence and consciousness.
在motivation部分,作者们似乎认为现代物理的底层机制和基本单元不足以解释智能和意识的起源和原理,不能对一些像人类、动物、星球之类的对象进行有效解释。
这个问题早在Anderson时代就已经有了一个标准回答——more is different,我们现在普遍认为物理学除了包含不断探索底层的还原论外,还需要包含从底层怎么涌现出丰富多彩的多粒子大尺度现象的涌现论,二者缺一不可。足够低能过程的现象并不是特别依赖于高能标物理的细节,也许作者们不太清楚,作为解释现象世界丰富性的物理学领域之一的凝聚态物理,其有效性几乎只依赖于非相对论量子力学,对QCD水平的物理无感,至于是弦还是圈更是对凝聚态物理毫无影响(当然在技术上也许会有一些启发)。
因此这里的motivation本身难以成立,但凡说是提出高能标下新物理的形式,比如解决粒子物理hierarchy problem之类,都算个正经理由。同时现代物理通常认为物理是分层的,在不同的能标不同的尺度会有不同的有效理论,传统意义上的大统一解决everything这种想法和实际不太相符。
2.核心概念没有清晰定义

文章introduction部分是如此描述他们做的事情。
Further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five essential capabilities of an Agent exhibit two special states  under extreme conditions: Absolute Zero Agent (α Point), defined as the state in which all five  capabilities are zero; and Omniscient and Omnipotent Agent (Ω Point), defined as the state where all  five capabilities approach infinity. These two extreme states not only constitute the evolutionary  boundaries of Agent but also indicate the direction of Agent evolution. Consequently, we propose  Alpha Gravity (driving Agent evolution toward α Point) and Omega Gravity (driving Agent  evolution toward Ω Point) as two fundamental dynamic mechanisms of Agent evolution.  Within this theoretical framework, we have established General Model of Agent Evolution [4]  and Intelligent Universe Evolution Model [5], leading to a core conclusion: the Universe is essentially  an Agent continuously evolving between α Point and Ω Point, driven by Alpha Gravity and Omega  Gravity, and Agent constitutes the fundamental unit of the Universe.  
大致我想可以归结为他们提出了一个"Agent",但问题在于没有清晰的可计算或者可测量的定义,当我们在理论上提出一个新的概念或者新的物理量时,通常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

  • 这个物理量你得怎么算出来?
  • 这个物理量你要怎么测量,或者和可测量的物理量有什么关系?
以量子场论中的关联函数 为例,任何课本首次引入时首先需要给一个非常明确的数学表达式,比如在有限温的相干态表象路径积分层面就是

有了明确的数学定义你才能做计算,那么计算方式有很多,严格来讲可以引入和 耦合的外源做泛函导数,在微扰论层面可以用Wick定理做收缩。最后还要指出这个物理量和实验的关系,当然这就是Kubo公式(或者说线性响应理论),这样的关联可以和实验上的磁化率、导电率等等直接联系起来,于是理论获得了一个可以明确检测对错的标准。
3. 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中的观测者存在误解

可能由于科普时我们特别喜欢说观测者怎么着怎么着,导致很多人对观测者有比较严重的误解。我这里简单澄清一下,在相对论中,观测指的是物理量在局域标架上的投影,可以认为是“绝对”的,选好参考系后是多少就能算出多少,和是什么样的观测者在观测没有任何关系。
在量子力学中,我们说的测量指的是经典仪器作用到量子的波函数上,这里不涉及到作为人的观测者,坍缩几率完全取决于你用什么仪器(测动量还是测角动量)去测什么样的波函数,这玩意儿虽然是几率的,但这个几率是完全可以算清楚的,和人没什么关系。
小结

上面的问题只是随手一翻就看到的,在我看来这至少不是一篇物理论文,也许是一篇哲学思辨?但无论如何其对现代物理的诸多领域和基本观念似乎不太熟悉。

想飞的菜鸟 LV

发表于 2025-4-9 18:10:31

我是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感谢各位关注这篇文章,特别是赵泠老师给与了详细明确的批评意见。对于一项探索性的研究,这种严厉的批评意见是非常宝贵的。
这项研究起源于2014年,原本是为对比人类和AI系统的智能水平差异开始的一项研究,我们参考冯诺依曼架构,进行扩展,提出了智能体的一种标准模型。可以同时对人类和AI系统的智能水平进行评估,发表了5篇期刊论文,2018年研究成果也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和CBNC报道。
2024年,我们发现物理学的观察者可以纳入到智能体标准模型的框架下,由此探索性的开展了智能科学与物理学的交叉研究分析,形成的相关文章发布到预印本,就是要接受批判,或者不成立,我们也会自我否定并抛弃该研究方向,或者成立但不成熟,我们会在不断的批判指正下持续改进,逐步走向成熟。
对于严厉的批评和民科的指责,我们是有心理准备和相关经历。一项研究在开始阶段往往不成熟,存在很多漏洞,一些观点甚至看起来幼稚可笑,但如果方向正确,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外界的批评指正下,研究团队不断深入思考,也可以走向成熟完善。
譬如2008年我们开始将互联网与脑科学进行交叉研究,提出互联网大脑模型,也有不少专家认为是取类比象,很民科,但是他们的批评意见也让我们收获很多,经过10年的不断深入,我们发表了20多篇论文,到2018年出版了《崛起的超级智能,互联网大脑如何影响科技未来》,才算比较成熟完整的阐述我们的研究,也受到了张亚勤老师,王飞跃老师,周鸿祎总和刘慈欣老师的推荐。
到2022年,我们根据互联网大脑模型在30多家国内知名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支持下,制定了国内第一个城市大脑建设标准。这时关于互联网与脑科学交叉研究才算是比较成熟。
因此如果我们判断方向可能正确,研究处于初始阶段,会存在很多漏洞或一些错误,但愿意接受批评,愿意自我否定,也愿意用探索的态度推进并通过发表正式论文接受同行评议,应该算是一种科学探索研究。
对于赵泠老师的批评意见我们再次表示感谢。特别是赵泠老师提出的第一点,与弦理论进行的对比, 我们的确理解不够深入,表达也不够清晰完整。对此做出如下修改,也请各位继续批评指正:
本文提出以智能体作为宇宙的基本构成单元。与弦理论中的基本结构(如弦或D膜)具有特定尺度不同,智能体的结构尺度具备更大的灵活性:其最小尺度可任意趋近于点状结构,最大尺度则可延展至整个宇宙。此外,智能体框架可以同时容纳信息以及对信息的处理结构,并且该理论框架无需额外引入新的时空维度,而是将时空视为智能体处于有限智能状态下的主观非实在产物,时空结构随智能体智能水平的变化而动态演化。这些特性使得智能体理论为描述宇宙结构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弦理论的理论视角,并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广泛的结构描述能力。”
对于其他批评意见,我们也一概接受和表示感谢,有些是错误的,后续会修改,有些是表达不清楚的,后续会阐述的更清楚,还有更多是当前没有想清楚的,后续会不断深入思考,不断迭代。
关于这篇文章的中文简要介绍,欢迎各位阅读这个链接地址:刘锋:智能体成为宇宙基本单元,会如何改变我们的科学认知? 预印本的论文版本我们也会根据大家的意见不断修改迭代。

赵启 LV

发表于 2025-4-9 18:23:14

题述文章展示的“理论模型”纯属民间科学爱好者水准。该文章锐评弦理论和圈量子引力理论的方式更是搞笑:

  • 作者声称作为宇宙基本结构的“智能体”可以具有接近“无”乃至就是“无”的最小尺度结构,可以形成比弦理论描述的单位更小的单位,这显得作者似乎没听说过什么叫点粒子,没考虑到或不知道弦理论的弦的体积是零、D0-膜是点,还有着小学生斗嘴的情结、想玩“俺这个比你的更小所以就更基础”。
  • 作者声称时空不是宇宙固有的客观存在,而是有限智能体状态下智能体主观非现实的产物。这充其量是当前无法证伪的夸大假说。然后,作者继续运用小学生斗嘴的方式,试图以此显示他们的“理论”比需要时空的弦理论和圈量子引力理论更“完备”。
  • 作者声称世界的连续性和离散性与智能体或宇宙的智能状态有关,这大概是不考虑离散的时空会不会破坏洛伦兹不变性的。当然,在这方面,圈量子引力理论大概也起了不好的示范作用。
  • 这“理论模型”无非是披着羊皮的“俺寻思宇宙是阿撒托斯的梦”。
提问者为这个问题挂上了话题“民科大赏”,大概就是想要前来回答的人在这里将这三位作者批判一番。不过,这问题发布时将“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某几人”称为“中科院团队”,这属于以讹传讹、报道出了偏差。这问题后来被编辑了。

如何看待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三人论文称智能体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单元?-1.jpg

作为一篇涉及宇宙学的理论文章,该文的三位作者中的理论物理学家含量为零——如果不为负的话。这三人还合作发布过其他让人难绷的玩意(例如[1][2]),这些玩意普遍无人问津。这可能体现了三位作者人菜瘾大的思想感情。
建议中国科学院大学严肃对待这个情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