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wa5 LV
发表于 2025-4-9 17:56:19
一言以蔽之Not even wrong,对于说明什么样的物理研究是有效的这个问题,本文是个很好的反例。
我们首先提出一个general的问题:我们凭什么接受一个新的物理学理论?是你说能解释everything就可以吗?还是说你声称你有个更好的“宇宙单元”?都不是!这本质上都是歧途。在最初的最初,我们需要知道物理学理论的出发点通常有两个:
- 实验的需求。一般来说是现有理论结果和实验产生矛盾,于是理论家必须通过修正或者完全推翻原有理论来解释新的实验。
- 理论自洽性的需求。很多时候理论本身,或者理论与理论之间也会存在矛盾,比如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和伽利略变换存在内在矛盾,比如狭义相对论和牛顿引力理论存在严重矛盾,比如薛定谔方程和狭义相对论存在明显矛盾,这些矛盾都会让理论家思考如何把截然不同的理论给协调起来,从而推动物理学的进步。
基于上述的基本范式,我们会发现有效的物理研究在开头往往会讲清楚其理论或者实验层面的动机,这个动机绝不是模糊不清的笼统动机,而必须足够清楚,比如以前的理论算出来的谱不对。而在论证层面,尽管论证方式五花八门,有的用非常复杂的数学,有的用非常繁琐的计算,也有的只是用简单的定性半定量分析,但无论是哪种,最终都要回归到一个问题——到底算出来了什么玩意儿,算出来的东西又如何支撑你的观点。
我们简单扫一下这篇文章的大致思路,很明显能感受到其诡异之处,试罗列几处。
1. Motivation本身不成立
However, the fundamental units of the Universe in physics fail to effectively incorporate living systems such as humans, animals, and plants, 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ystems like robots, computers, and software programs into a unifi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are unable to explain the origins and principles of intelligence and consciousness. 在motivation部分,作者们似乎认为现代物理的底层机制和基本单元不足以解释智能和意识的起源和原理,不能对一些像人类、动物、星球之类的对象进行有效解释。
这个问题早在Anderson时代就已经有了一个标准回答——more is different,我们现在普遍认为物理学除了包含不断探索底层的还原论外,还需要包含从底层怎么涌现出丰富多彩的多粒子大尺度现象的涌现论,二者缺一不可。足够低能过程的现象并不是特别依赖于高能标物理的细节,也许作者们不太清楚,作为解释现象世界丰富性的物理学领域之一的凝聚态物理,其有效性几乎只依赖于非相对论量子力学,对QCD水平的物理无感,至于是弦还是圈更是对凝聚态物理毫无影响(当然在技术上也许会有一些启发)。
因此这里的motivation本身难以成立,但凡说是提出高能标下新物理的形式,比如解决粒子物理hierarchy problem之类,都算个正经理由。同时现代物理通常认为物理是分层的,在不同的能标不同的尺度会有不同的有效理论,传统意义上的大统一解决everything这种想法和实际不太相符。
2.核心概念没有清晰定义
文章introduction部分是如此描述他们做的事情。Further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five essential capabilities of an Agent exhibit two special states under extreme conditions: Absolute Zero Agent (α Point), defined as the state in which all five capabilities are zero; and Omniscient and Omnipotent Agent (Ω Point), defined as the state where all five capabilities approach infinity. These two extreme states not only constitute the evolutionary boundaries of Agent but also indicate the direction of Agent evolution. Consequently, we propose Alpha Gravity (driving Agent evolution toward α Point) and Omega Gravity (driving Agent evolution toward Ω Point) as two fundamental dynamic mechanisms of Agent evolution. Within this theoretical framework, we have established General Model of Agent Evolution [4] and Intelligent Universe Evolution Model [5], leading to a core conclusion: the Universe is essentially an Agent continuously evolving between α Point and Ω Point, driven by Alpha Gravity and Omega Gravity, and Agent constitutes the fundamental unit of the Universe. 大致我想可以归结为他们提出了一个"Agent",但问题在于没有清晰的可计算或者可测量的定义,当我们在理论上提出一个新的概念或者新的物理量时,通常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
- 这个物理量你得怎么算出来?
- 这个物理量你要怎么测量,或者和可测量的物理量有什么关系?
以量子场论中的关联函数 为例,任何课本首次引入时首先需要给一个非常明确的数学表达式,比如在有限温的相干态表象路径积分层面就是
有了明确的数学定义你才能做计算,那么计算方式有很多,严格来讲可以引入和 耦合的外源做泛函导数,在微扰论层面可以用Wick定理做收缩。最后还要指出这个物理量和实验的关系,当然这就是Kubo公式(或者说线性响应理论),这样的关联可以和实验上的磁化率、导电率等等直接联系起来,于是理论获得了一个可以明确检测对错的标准。
3. 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中的观测者存在误解
可能由于科普时我们特别喜欢说观测者怎么着怎么着,导致很多人对观测者有比较严重的误解。我这里简单澄清一下,在相对论中,观测指的是物理量在局域标架上的投影,可以认为是“绝对”的,选好参考系后是多少就能算出多少,和是什么样的观测者在观测没有任何关系。
在量子力学中,我们说的测量指的是经典仪器作用到量子的波函数上,这里不涉及到作为人的观测者,坍缩几率完全取决于你用什么仪器(测动量还是测角动量)去测什么样的波函数,这玩意儿虽然是几率的,但这个几率是完全可以算清楚的,和人没什么关系。
小结
上面的问题只是随手一翻就看到的,在我看来这至少不是一篇物理论文,也许是一篇哲学思辨?但无论如何其对现代物理的诸多领域和基本观念似乎不太熟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