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多 NLP 大牛硕士毕业去企业不留在学术界?

我的师姐,硕士阶段发了2篇ACL,1篇ICML,1篇NIPS,都是一作,毕业后去了字节的业务部门(非研究岗位),而没有继续留在学术界,为什么研究天赋这么高,而没有继续做研究。他们是觉得做研究太容易了?觉得学术界已经没有办法让他们大显身手了?作为一个发不出来论文的科研小白实在是不能理解……
收藏者
0
被浏览
153

5 个回答

Zed888 LV

发表于 2025-4-9 12:43:52

前几天凌晨,我的一位在大厂研究院工作的高T朋友找我吐槽,说感觉最近公司部门间调整很大,说不准自己待的研究院年底会被整个裁掉。
这是一位学术上已经很有建树的大佬,和我表示说担心自己被撤员,还是有被震惊到。
确实很多大型的科技公司,他们设置research lab往往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但当公司进入危机的时候,科研部门是优先考虑裁员的目标,这是很残酷的一个现象。
但我并不认为,NLP大牛很多去了企业是一个多么反常的现象。之所以这个问题成为谈资,大概是幸存者偏差效应使然。且NLP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与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向,转型的人多一些也不足为奇。
其实,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工作,有两种很典型的状态区别,各有优劣:
在学术界工作,优势是自由、稳定,虽然都说科研圈内卷严重,但只要不出大问题,你大概率可以呆在学校一辈子。但与此同时,从事科研最明显的劣势是:
你能够真正make different的概率特别低。至少从目前的现实来看,在学校里几乎不可能做出“改变世界的产品”。
就好比我开头提到的那位从高校去了大厂研究院的教授,之前有过这样的感慨:他说,其实自己去现在这家公司也并不完全是为了高薪,主要是和CTO谈得来,坚定了他一贯主张的“要做有用的技术”这个价值观。在学校,每年为项目和考核奔波,做的技术通常是实验室的Demo,经常半途而废。而很多被认为有发展潜力的项目,一旦结题验收结束,整个项目就完全结束了。接下来又得要另辟蹊径,想另外新的思路,申请新的课题。再加上体制内单位例行的报销、为组内创收需求等等这类杂七杂八的事务,非常劳心费力。
“而且科研圈确实太挤了,跳出去也许是个广阔天地。”
<hr/>所谓围城效应,这位跳出学术圈进入大厂研究院两年之后,他又有了新的体会,认为大学教授进入企业研究院发展得也很不容易,这种转型算是一把“双刃剑”。
在我看来,之所以把从学术圈到工业界的转型称之为“双刃剑”,有一个很直观的原因:在学术界,做出的成绩与自己的努力往往正相关;而在工业界,做出的成绩与自己的努力并不一定相关。
这里有两层意思:学术界的大牛到了工业界,如果运气足够好,整个团队的研究成果算在Leader的头上,加持后成为“明日之星”的概率要大得多。但反过来,如果做不出成绩,被裁员的风险也是最高的,别看今年风生水起,保不齐明年同事们都又各奔东西了。
实锤没有安全感。
但现在这个“世道 ”就是充满着种种不确实性因素的时代,大家都在努力从这些不确定中寻找一点点确定感。
所以从学术界跳出来之后,想在工业界发展得好,几乎所有人都要首先接受一个底层逻辑:商业是为了开发技术、用户和市场。
在大厂的研究院工作,单纯发论文是不可以的,公司会不停地问你,你现在做的事情,对公司的业务有什么贡献?甚至大家都被逼着写代码。但当然,你可以做前人没做过的事情,而且有大量的数据给你用。
所以大佬去工业界的研究院工作,普遍的感叹是,自己学会了放下身段——因为公司在意的是你能不能做产品,你的研究成果能不能帮助到公司变现,而不是你写论文的学术水平如何。年终考核的时候,公司甚至会把你和RD们放到一起做业绩评估,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
做学问,更像是“一个人的战斗”,你可以努力做到“深思熟虑、尽善尽美”;但进企业,是团队协同的事儿,个人的影响力是有限的。
事实上我一直认为,从学术圈到工业界,或者说从工业界转投学术圈,这恰恰说明了这是一个正常的人才、技术、信息自由流动的时代,是值得欣慰的。
而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技术的实践传统与理论的思辨传统结合,才诞生了实证科学的传统,工业化之后尽管彼此存在大学与企业的分工,却仍然存在内在的彼此关联与互动构成的偶合促进发展机制。
<hr/>其实,一方面是学界大牛转投企业;另一方面,AI大牛纷纷重返学术界现象也很普遍了。
最早从吴恩达开始,接着李飞飞、张潼、张亚勤、贾佳亚等企业科学家不断离职,陆续离开工业界回归学术界。去年,字节跳动副总裁、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马维英离职,下一站将赴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任职,从事人才培养工作。
背后的原因,或许和现阶段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相关:和前几年的大突破相比,近两年来人工智能行业在逐渐洗牌,企业短期看不到大突破的可能,科学家(纯研究岗)在企业内的地位下降。这是企业AI实验室、研究院普遍遭遇的挑战。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相比欧美(如Facebook FAIR)更加急功近利,给科学家施加的业务压力大,研究工作与产品和业务产出绑定很深,后期需要承受内外部的巨大挑战,让科学家们干得并不开心。
但无论怎么样,未来的趋势必定是学术界和工业界在产品和应用上的深度融合。如果你选择的是搞学术,未来要思考的重要命题是如何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很快地应用到工业界,并逐渐发展起来。比如当前的深度学习就是一个例子,XGBoost 里面用了一些新的技术;再好比矩阵分解word2vec,首先都是学术界的成果。
与此相对应,今天大量一流的研发来自企业,且是一些具备了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比如精密仪器、数据库软件、工业生产线、转基因技术和大规模的药物研发等。
关于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强强联合,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一篇标题为Underspecification Presents Challenges for Credibility in Modern Machine Learning的论文中,几十位论文作者大都来自Google,横跨了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生物信息多个领域,他们一起分析了真实场景中的机器学习模型表现欠佳的原理。
可见,科研和应用,学术圈和工业界,相互成就,共创价值,才是最自然、最好的一种科技发展状态吧。
怎么样才能让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经验成为最优解,而不是相互抵消,相互愤怒和晒惨,两个圈子中的人,大家相互进一步,相互让一步,彼此圈层的人才流动如果有一天变得非常非常的正常和自然,科技进步的格局也许就能发生很大的变化。

哈欠 LV

发表于 2025-4-9 12:53:08

一方面,NLP应用由于仍然需要大量研发工作,人才比较紧缺,产业界出价高,很有吸引力。
另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留人一般最低博士学历,大部分有学术志向的同学,在最开始就会选择直博。硕士生先验去企业的偏好更大。
个别硕士期间做得极好改变主意的,也会有硕转博(硕博连读)的通道,但人数相对较少。除了前述原因外,硕转博也要占用导师名额,导师名额有限,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留给直博同学。

cuiweizuishuai LV

发表于 2025-4-9 13:01:36

匿名答一个,是我最近在考虑的问题,也是我经常被问的问题。手里有一个大厂的头部计划offer,匹配应届博士的待遇;也有一个QS 50海外高校的PhD offer,组内氛围和实力不错。
首先自己不是大牛,侥幸靠着调参和不停recycle发了几篇论文,也有其他工作在投。个人内心其实很没底,对自己的水平也知根知底。但是还是想选大厂头部计划了。在我看来,一个是偏现实主义的选择,另一个偏理想主义的选择,而我的成长经历告诉我要现实一点,先解决自己的安身立命问题。
读了博不代表飞黄腾达,这个时候去读AI的博士,机会成本很高,如果读成顶尖的当然赚,但大部分普通博士如果去企业是没什么性价比的,而互联网企业是小县城年轻人留在大城市的最后一根稻草。想实现阶级跃迁,不能仅靠一个人的努力,把我博士的梦想,留给未来的儿子吧,如果他感兴趣的话。
就像高中物理老师说的:人走路既要仰望星空,更要低头看路。

一天八百个情绪 LV

发表于 2025-4-9 13:13:56

占个坑,下班答!
来自一个跟你师姐paper数量差不多的硕士生并且毕业同样也选择工业界的程序媛~
————— 这是一条分界线
没想到评论区被围观几点下班(捂脸 ‍♀️)
好啦,言归正传!
我身边,学术能力突出的硕士往往去工业界居多,博士一半一半吧。我觉得影响的因素大概如下:
1. 硕士毕业读博性价比不高,尤其是对于已经以个人一作发表了4-5篇及以上A类论文的硕士,基本上达到了国内绝大多数(基本上全部)实验室的“博士”毕业要求,所以留在国内读博意义不大(你内心就有个小人人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花5年时间再去做一件已经确定能达到目标的事情,一点都不让人兴奋嘛!)。那出国去全球排名靠前的导师组做phd呢?不错的出路,如果你真心热爱学术的话!
2. 硕士毕业去工业界性价比很高,尤其是对于已经以个人一作发表了4-5篇及以上A类论文的硕士,基本大厂都能买到match到中上水平的博士的package,但是硕士毕竟少花了两年时间,多香!
3. “硕士+女生” 比 “博士+女生” 更倾向于去工业界!提问者提到是“师姐”,正好我也是女生,我觉得如果是我博士毕业,大概年龄在28岁左右,那么即将面临生小baby等各种问题,工业界的工作节奏会劝退一大部分有这个计划的博士女生。而硕士女生也就刚刚25-26岁,可能男朋友都木有,大好的奋斗年华呀!
4. 如果追求人生多样性和自由性,我觉得一定要去一下工业界,这是我校招那一年被问了N遍为什么不读博而工作的一个回答。在学术象牙塔做久了,我觉得自己被“保护”太好,问题被定义太清晰,数据集太干净,接触了不到真实的dirty数据,也无法在更实际的数据集上验证自己创新的模型的有效性,有时候看起来不错的提升可能只是对某个数据集的过拟合。更为关键的是,我越来越迷茫,迷失在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研究中去。所以当我看到你师姐选择“非研究岗位”时,我觉得她做了一个相当正确的决定。她或许是烦腻了研究,她或许是想去真正的业务场景里去验证一下到底哪些模型在“裸泳”,那些才是历久弥新的“万金油”。所以我很认可她的选择,好想认识一下这个师妹~
最后的最后,去工业界选错了,再去申请phd再回学术界,也算是让自己无憾了吧~

时空猫的问答盒 LV

发表于 2025-4-9 13:26:44

根据你所表达的信息,你没法理解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如果想要理解,可以找你师姐吃个饭,诚心请教下。或者仔细拜读下你师姐的文章,仔细了解清楚,你师姐和其他合作者之间的关系。

你的羡慕之情可以理解,但是毫无理性可言。可以肯定的一点,这些文章,一定不全是你师姐的功劳。又或者说,你师姐在实际中的牛逼程度,远比你自己想的要小的多。只是你作为外行人,也就是看个标签,看个热闹。这就跟家里七大姑八大姨,觉得你考上了985,所以学习成绩就如何好一样,完全可能是误解 —— 等到你进到某个圈子里面之后,你就已经不会再考虑和圈子外面的人去比了 —— 哪个985每年不得有好多学生因为挂科被劝退?
一个很伤人的大实话是,你师姐大概率就是个工具人。没错,是很伤人,但是同时也是很准确的表述。
为什么这么说?想想看,发表一篇顶会,从头到尾需要多少的工作呢

  • 一个还很不错的idea,至少是要看着足够新颖。
  • 数学推导,核心代码。
  • 比较方法,数据集,详细有趣的实验计划。
  • 写文章,写rebuttal。
我在海外任教,直接和间接也带了不止一只手的top2本科毕业的博士了。我想他们的基础应该是和师姐至少是相当的,能力上我觉得应该比你师姐还要强些(别杠,单指编程和数学,男生平均比女生强),然后在写作上也应该比在国内的学生略高。可即便是这样,我也没有见过如你描述里面那么优秀的学生 —— 按你师姐的水平,那基本是一个学期一篇顶会的节奏。这样高产的学生,我只在第四第五年的博士身上见过。低年级博士,一个学年一篇顶会,就算不错的了。
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尤其硕士,只会负责代码和跑实验的部分,以及画图做表还有少部分的写作。因为其他的部分,很显然都是需要深度和广度的,没有多年的打磨,基本没有可能:

  • 没有几年的同行评审和自己投稿,你根本很难准确把握,一篇文章的idea到底好不好,创新够不够顶会的bar
  • 指望你高数微积分,矩阵论来做理论推导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如何合理应用到你的具体研究问题,基本不是刚来的学生能搞定的部分。
  • 跟谁比,不跟谁比?跟人比,比不过怎么办?用这个数据集,又或者不用这个行不行?怎么样才行,怎么样就不行?这基本没有经验,就是很麻烦的一个事情。
  • 至于实验计划,更是重中之中。什么是必须回答的问题,什么消融实验可有可无…… 一样得要自己心中有数才行。
  • 最后写文章,怎么写,故事怎么讲才好听。rebuttal怎么舔reviewer才能high?
可以说,虽然很多顶会文章中,很多学生是被列为一作,但是就其贡献而言,既不是文章中最多的,也不是最不可或缺的。那为啥还让学生一作?你基本可以认为,很多能靠个工具人就能发顶会的佬,压根没那么在乎一作。嗯,没错,只有自己发越多的人,才有可能越不在乎;反过来,如果某老师,自己都没有,那你最好也还是别指望自己能一作了,哪怕你干了全部的活。
请注意,我在此,并不否认,这些工具人同学的优秀。并且事实上,你随便拉个top2的学生,也不见得就能当好这个工具人,各大院校里面动手能力差,或者简言之“高分低能”的同学,一抓一大把。要做好这样的一个工具人,本身对学生也有很多的要求。

  • 编程要过关 —— 至少得要知道每行代码事干嘛的,别怀疑,我为什么会列这么一个看似so easy的要求。事实是,你要问某个同学,为什么这行代码要这么写,为什么这里要用这个layer,多半就是“不知道”或者“应该都可以”。
  • 英语要过关 —— 读不懂别人的文章,怎么做比较试验?怎么评价别人方法的好坏?怎么去写自己的文章?
  • 勤奋 —— 顶会是有时效性的,你再好的idea,你试试压一年再投?那基本就是跟水果一样,要扔了。短期内,就要做出结果,投稿。另外,顶会本身,就意味着,你要和全世界最优秀最勤奋的人,外加很多早你多年进入这个游戏圈子,早就满级,甚至还有巨牛工会力挺的人竞争。作为新人,如果你连辛苦都做不到,那凭啥能让你出头?
  • 能正确处理各种负面情绪 —— 比如,debug毫无头绪的时候;推导做不出来的时候;实验跑出来结果不理想的时候;最后要提交,在deadline前通宵熬夜的时候;在初审结果出来,不理想的时候……
至于其他的东西,你大概可以参考这篇文章,作为单兵,如何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发表cvpr。在你有大佬带队练级的前提下,难度虽然下降了不少,但是基本要求并不会改变太多。
博士生在没有导师指导的情况下,该如何自己选题发 CVPR ?<hr/>说了这么多,我也不是为了要给你说教。只是想告诉你,你师姐的成功,是完全有可能在你身上重复的,所以多多努力,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看看你师姐是跟着哪个佬飞的,自己贴上,狠狠的贴上,死皮赖脸的贴上。自己好好努力,你也能一个学期一篇顶会~~~ 而后,等你自己也能如师姐一般的时候,大概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她的选择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