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作者如何塑造出比自己聪明的角色?

换句话说,在塑造一个智商担当时如何不走向“状诸葛多智而近妖”的极端?影视剧和各类流行小说中的反面例子应该不少……
收藏者
0
被浏览
114

5 个回答

siyue110 LV

发表于 2025-4-9 11:55:21

美国作家特德姜的《领悟》完美的解答了这个问题。
小说的内容很简单,就是一个“穷人靠变异”的智力超人的故事。很短,实体书50页左右一个中篇。
里面主角从普通人开始,智力一步一步爆表,肯定某一页开始智力就超过作者了,也肯定某一页开始智力超过了任何读者。
按故事发展顺序说说作者用了哪些手段描写主角的智力超常:
1.对比
开始时,主角刚从植物人状态醒来,被医生观测
医生边问边掏出一把小锤子,敲击我的手肘、膝盖和脚踝。
接着他让我用每一根指头快速与拇指相触。随即又要求我走直线,有点像检验是否酒后驾车的测试。然后,他开始考问我。“一般鞋子由哪些部分组成?”
再注射了下一针,智力彻底超出医生们的认知之后,主角的语气里总在流露一件事--他在观测医生。
时间一周周地过去了,我与医生们的周旋变得愈来愈乏味。他们似乎把我当作一个博学的白痴:一个显示出某些高智商迹象的病人,但依然不过是一个病人。在神经病学家的眼里,我只不过是正电子X射线层析扫描的对象,外加偶尔注射一小瓶脑脊液。心理学家们通过谈话了解一些我的思维状况。然而,他们先入为主,将我视为一个从深度昏迷中走出来的人,一个得了天大好处、却又懵懵懂懂的平常人物。
 这一次来看我的医生名叫克劳森,他的行为不像别的医生。从他的举止言谈来看,应该惯于在病人面前表现得亲切随和,可是今天他似乎有点不自在。他装出和蔼可亲的样子,但言谈显得别扭,没有其他医生的例行套话那么流畅。……一个情况接着一个情况。我读第四个情况介绍时,克劳森精心摆出一副职业性的超然态度。他对我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尤其感兴趣,却不想让我知道。这个情况说的是政府里的权力斗争,激烈竞争以求升迁。
2.射一箭然后画个靶子,尽量压缩条件,直接说主角分析出来的结论
其实这个手段神探夏洛克什么的也常用,把题目的条件故意设置的及其艰深,然后主角一眼看出来问题所在了,说明他聪明。但其实是个设问……
本文中,比如还是这段跟医生克劳森的剧情,
这一次来看我的医生名叫克劳森,他的行为不像别的医生。从他的举止言谈来看,应该惯于在病人面前表现得亲切随和,可是今天他似乎有点不自在。他装出和蔼可亲的样子,但言谈显得别扭,没有其他医生的例行套话那么流畅。……一个情况接着一个情况。我读第四个情况介绍时,克劳森精心摆出一副职业性的超然态度。他对我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尤其感兴趣,却不想让我知道。这个情况说的是政府里的权力斗争,激烈竞争以求升迁。
  我明白了克劳森是何许人也。他是政府的心理学家,也许是军方的人,更有可能是在中央情报局研究与发展署供职。这个测试旨在探测荷尔蒙K用于培养战略家的潜能。所以他和我在一起显得不自在:他习惯了同服从命令的军人和政府雇员打交道。
主角只因为这一丁点线索就分析出了对方在军队供职。
3.反向描写,明明是写对方,却要用主角的视角,显得主角轻易能看穿人的心思
我读第四个情况介绍时,克劳森精心摆出一副职业性的超然态度。他对我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尤其感兴趣,却不想让我知道。
测试一结束克劳森就打发我走,心里已经开始盘算如何撰写报告了。
人家心里开始盘算你咋知道的?同样是上面的压缩条件法,没给任何的条件直接得出结论。
4.直接整玄学
无论学习什么,我都能发现其中的模式。任何东西——数学和科学、艺术和音乐、心理学和社会学——我都能掌握其本质结构,透过表面的音符,看见内在的旋律。每当阅读时,我不由自主地可怜那些作者:他们艰难地从一个论点磨蹭到下一个论点,摸索寻觅他们看不见的内在联系。他们如同一群不懂乐谱的人,偏偏要分析巴赫的大提琴奏鸣曲的总谱,试图解释这一个音符如何发展为下一个音符。
  事物内在的模式真是美妙无比,我渴望了解更多的模式。还有别的模式等待着我去发现,更大、另一种层次的结构。这种上层结构我一无所知。它是无比恢宏的音乐,我所了解的几首奏鸣曲不过是其中彼此孤立的数据点。我不知道掌握这种结构后会发生些什么,到时候会知道的。我想发现它们,认识它们。这种渴望比以前任何欲望更加强烈。
大量类似的玄学段落也是这篇小说里最迷人的地方了。不知道这个写法超没超过作者智商,反正读的时候是超过我的智商了。
这种怎么塑造?我不知道。
往后基本就是玄学了,大家看原文吧,不长。
<hr/>发现那天忘写了一条,补上
  我正埋头修整一张全息图,电话响了。接电话还是继续工作,我着实犹豫了一阵,最后还是不情愿地去接电话。我在编辑东西时,电话通常都让答录机接,但现在需要让人知道我又恢复工作了。我在住院期间失去了许多业务:这是自由职业者必须承担的风险之一。我拿起听筒说:“格雷科全息摄影制作公司,我是利昂·格雷科。”
  “利昂你好。我是杰瑞。”
  “你好杰瑞。什么事?”我仍然在研究荧光屏上的图像:是一对螺旋形齿轮,彼此咬合。比喻合作精神,这个比喻很陈腐,但客户偏偏要用这个做广告。
  “今晚想去看电影吗?我和苏、托里要去看《金属眼睛》。”
  “今晚?哦,去不成。今晚汉宁剧场要上演最后一场女演员主演的独角戏。”齿牙的表面有些划痕,看上去油乎乎的。我用光标凸显齿面,然后输入需要调整的参数。
  “什么名字?”
  “《对称》,是独角诗剧。”我调整亮度,消除齿牙啮合处的一些阴影,“想一块去吗?”
  “是莎士比亚风格的独白吗?”
  过分了:亮度太强,边沿的色彩太亮了。于是我为反光的强度设置了上限。“不是,是一部意识流作品,四种韵律交替,抑扬格只是其中的一种。所有的评论家都称之为风格十分显著。”
  “想不到你这么喜欢诗歌。”
  我再次检查了全部数字,然后让计算机再次计算啮合模式。“我一般不太喜欢诗歌,但这部剧好像真的挺有意思。想去吗?”
  “谢了,我还是去看电影吧。”
  “那好,玩得开心点。也许下周我们可以聚聚。”我们相互道了再见,挂上电话。我等着电脑结束二次计算。
  突然,我又想起刚才发生的一切。以前我只要打电话,就无法同时做好编辑活儿。这次我却能一心二用,轻而易举。
网上找的版本,翻译有点凌乱。还是能看出来,这一段里,用了几个对比强调主角智商的突变:
一是主角和他朋友的对比,朋友喊他去看电影,他却说自己要去看一个听起来就很高大上的东西。这就像神探夏洛克里的小提琴,轻而易举的弄懂一个很艰深的艺术的东西,总是让人觉得很聪明很智慧的样子。
二是主角感觉自己同时做两件事,还都是用脑的活动。

mike LV

发表于 2025-4-9 12:09:03

我带这个问题去找语文老师。
语文老师:“别问!问就是课本上没有。”
我只好去找体育老师。
她说:“NLP!”
我一脸懵逼。
<hr/>NLP即NLP理解层次,也叫NLP思维逻辑层次。是由罗伯特·迪尔茨在格雷戈里·贝特森的理论上,整理提炼出的一种伪科学说。
NLP理解层次,如下图:

编剧/作者如何塑造出比自己聪明的角色?-1.jpg

“NLP”从高到低,共分六个理解层次。
每个人由于自身的学识、心理的不同,而处在不同的理解层次上。
理解层次越高,人就越睿智聪颖,高瞻远瞩。
<hr/>6、环境
处在这个理解层次的人,把所有问题都归因到外部环境上。
比如:我的作品扑街了。
这是因为读者不行。
这是因为平台太渣。
这是因为盗版网站。
这是因为直播、短视频抢走了读者的时间。
<hr/>5、行为
处在这个理解层次的人,把所有问题都归因到自身行为上。
比如:我的作品扑街了。
这是因为我太懒了。
这是因为我不够努力。
这是因为我没做市场调查。
<hr/>4、能力
处在这个理解层次的人,把所有问题都归因到自身能力上。
比如:我的作品扑街了。
这是因为我文笔太差。
这是因为我不懂读者的心理。
这是因为我不懂香农信息论。
这是因为我不懂伊扎德情绪四维理论。
<hr/>3、信念、价值观、规条
处在这个理解层次的人,以自身的信念、价值观、规条对事物做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更重要?什么要坚守?
比如:我的作品扑街了。
但这部作品里蕴含了我的信念,体现了我的价值观,展现了我的做人做事原则。
所以,我很满足、很喜悦。我会坚守初心,继续写下去。
<hr/>2、身份
处在这个理解层次的人,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以自己的身份,树立相应的信念、价值观、规条,不仅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时也省察自身的行为,积极建设与改造外部的环境。
比如:我的作品扑街了。
我一定会成为真正的作家。
这部作品里蕴含了我的信念,体现了我的价值观,展现了我的做人做事原则。所以,我很满足、很喜悦。我会坚守初心,继续写下去。
我要提高文笔水平,我要理解读者的心理,我要懂香农信息论,我要懂伊扎德情绪四维理论...
我要勤奋起来。要杜绝拖延症。我需要做市场调查。
读者不行,没关系。我会就着读者的水平来创作,多用朴素简洁的语言,多用短句子,多分段,少用副词...
平台太渣,没关系。换个平台,如果还不行,那就发到自己的博客上,或者联系出版。
<hr/>1、精神
处在这个理解层次的人,以改变世界为自己的使命。
他所做的,是为让更多的人获益,是为推动时代的进步。
比如,弃医从文。
这样的人,他的作品永不会扑街。
<hr/>当我们想塑造出比自己聪明的角色时,首要的是弄清楚自己处在哪个理解层次上。
比如我们自己处在6环境层次上,那么我们就要把角色,塑造成处于5行为、4能力、3信念/价值观/规条、2身份、1精神等理解层次上的人。
比如我们自己处在4能力层次上,那么我们就要把角色,塑造成处于3信念/价值观/规条、2身份、1精神等理解层次上的人。
比如我们自己处在1精神层次上,那么我们就要把角色,塑造成神。
这样,我们塑造的角色,就会比我们自己更睿智聪颖,高瞻远瞩。
<hr/>作为编剧/作者,我们处在哪个理解层次上?
我们自己一定要有答案。
<hr/>
编剧/作者如何塑造出比自己聪明的角色?-2.jpg

<hr/>做菜的有菜谱,作曲的有乐谱,我们写小说的也应该有小说谱!
黑门山的体育老师,编制了一套小说谱,可以用来分析作品,也可以用来辅助创作。
下图就是小说谱的完整版1.0的样子。(图大,耗流量,慎点。)

编剧/作者如何塑造出比自己聪明的角色?-3.jpg

黑门山:黑门山的体育老师谈网文创作的那些事(待续)

雪落 LV

发表于 2025-4-9 12:21:06

一个是替代法,一个是效率法。

替代法是用其他能力来表示智商高 ,比如你描述他记忆力好,破了什么案子,都是靠记住了凶手某个手帕、某个动作、某句话。一般人自己做不到,就会觉得主角智商高,实际上这不是智商而是其他能力。

效率法是指,把别人要费很多时间、很多人力物力精力做的事,让他一下子就做了。最典型的就是一目十行一类的。还比如把一个前后无数要点要一个一个连线推理的事情,让主角一瞬间就找到了逻辑连线。

需要描写智商高的情景,一般都是推理、找真相和对抗阴谋诡计。

大部分成熟的作者都是利用替代法+效率法再加上帝视角,来让主角显得智商很高。

但作者肯定不会出一道自己也不理解的iq测试题,然后让主角给你分析这道题为什么要这么解,那是作者智商达不到的。作者只能用替代法(能理解的超越常人能力),效率法(能描述的比别人更快、更全面、更抓住细节、更明白对手思考脉络),再加上帝视角和作者给做的命运安排,来实现这一切。

所以,我们通常看到的高智商角色,剔除掉那些因素后,剩下的智商基本等同于作者的智商。

当然,还有一种方法,设计一个角色棋圣,让主角下棋赢了他,设计一个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让他折服于主角的经济头脑,设计一个天才,让他被主角智商碾压。把握两个因素:1、碾压的过程不具体解释智商方面细节(或者用上文替代法效率法上帝视角碾压);2、被碾压对象,直接就给他一个最高智商的低位,不解释。

至于读者,他们只是希望自己所带入的主角牛而已,他们真跟你在小说里探讨学术问题啊。。。。

baiyuting LV

发表于 2025-4-9 12:31:56

用时间换速度。
        “韦小宝比我聪明多了。他几秒钟想出来的主意,我有时要想好几天。”
        ——金庸

木木 LV

发表于 2025-4-9 12:43:16

假设你智商120,你想给智商110的讲清楚智商140的人是什么概念,你只要塑造一个智商115的人,骗他们这是140就行了,这样他们就会既能理解“伪智商140”是个什么概念,还会因为自己能理解智商140,以为自己智商至少达到了135,从而获得优越感,而且缺乏思考能力的人的一个特点就是不会反思,所以他们会因为你让他们体会到了优越感而爱上你。

但如果你智商120,你想给智商130的人讲清楚智商140是什么就不可能了,因为你无法理解“一个人智商提升到一定程度后,他就会开始依赖他的智商”,因此他整个人的状态都会改变的,130的人一眼就看得出智商115的那个“智商140”的人是个赝品,因为那个人甚至没有自己聪明。

这个道理就像是有枪的人就不会再用棍子杀人,他就不太会锻炼肌肉来保证自己的安全,而是会锻炼自己的拔枪速度和射击精准度,所谓单项属性的提升会影响整体状态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智商不够,你就把握不住这种整体的高智商的状态,那你对高智商的描述就很容易识破了,比如我就经常很奇怪为什么一些作家描述出来的高智商人物不会写代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