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yue110 LV
发表于 2025-4-9 11:55:21
美国作家特德姜的《领悟》完美的解答了这个问题。
小说的内容很简单,就是一个“穷人靠变异”的智力超人的故事。很短,实体书50页左右一个中篇。
里面主角从普通人开始,智力一步一步爆表,肯定某一页开始智力就超过作者了,也肯定某一页开始智力超过了任何读者。
按故事发展顺序说说作者用了哪些手段描写主角的智力超常:
1.对比
开始时,主角刚从植物人状态醒来,被医生观测医生边问边掏出一把小锤子,敲击我的手肘、膝盖和脚踝。
接着他让我用每一根指头快速与拇指相触。随即又要求我走直线,有点像检验是否酒后驾车的测试。然后,他开始考问我。“一般鞋子由哪些部分组成?” 再注射了下一针,智力彻底超出医生们的认知之后,主角的语气里总在流露一件事--他在观测医生。时间一周周地过去了,我与医生们的周旋变得愈来愈乏味。他们似乎把我当作一个博学的白痴:一个显示出某些高智商迹象的病人,但依然不过是一个病人。在神经病学家的眼里,我只不过是正电子X射线层析扫描的对象,外加偶尔注射一小瓶脑脊液。心理学家们通过谈话了解一些我的思维状况。然而,他们先入为主,将我视为一个从深度昏迷中走出来的人,一个得了天大好处、却又懵懵懂懂的平常人物。
这一次来看我的医生名叫克劳森,他的行为不像别的医生。从他的举止言谈来看,应该惯于在病人面前表现得亲切随和,可是今天他似乎有点不自在。他装出和蔼可亲的样子,但言谈显得别扭,没有其他医生的例行套话那么流畅。……一个情况接着一个情况。我读第四个情况介绍时,克劳森精心摆出一副职业性的超然态度。他对我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尤其感兴趣,却不想让我知道。这个情况说的是政府里的权力斗争,激烈竞争以求升迁。 2.射一箭然后画个靶子,尽量压缩条件,直接说主角分析出来的结论
其实这个手段神探夏洛克什么的也常用,把题目的条件故意设置的及其艰深,然后主角一眼看出来问题所在了,说明他聪明。但其实是个设问……
本文中,比如还是这段跟医生克劳森的剧情,这一次来看我的医生名叫克劳森,他的行为不像别的医生。从他的举止言谈来看,应该惯于在病人面前表现得亲切随和,可是今天他似乎有点不自在。他装出和蔼可亲的样子,但言谈显得别扭,没有其他医生的例行套话那么流畅。……一个情况接着一个情况。我读第四个情况介绍时,克劳森精心摆出一副职业性的超然态度。他对我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尤其感兴趣,却不想让我知道。这个情况说的是政府里的权力斗争,激烈竞争以求升迁。
我明白了克劳森是何许人也。他是政府的心理学家,也许是军方的人,更有可能是在中央情报局研究与发展署供职。这个测试旨在探测荷尔蒙K用于培养战略家的潜能。所以他和我在一起显得不自在:他习惯了同服从命令的军人和政府雇员打交道。 主角只因为这一丁点线索就分析出了对方在军队供职。
3.反向描写,明明是写对方,却要用主角的视角,显得主角轻易能看穿人的心思我读第四个情况介绍时,克劳森精心摆出一副职业性的超然态度。他对我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尤其感兴趣,却不想让我知道。
测试一结束克劳森就打发我走,心里已经开始盘算如何撰写报告了。 人家心里开始盘算你咋知道的?同样是上面的压缩条件法,没给任何的条件直接得出结论。
4.直接整玄学无论学习什么,我都能发现其中的模式。任何东西——数学和科学、艺术和音乐、心理学和社会学——我都能掌握其本质结构,透过表面的音符,看见内在的旋律。每当阅读时,我不由自主地可怜那些作者:他们艰难地从一个论点磨蹭到下一个论点,摸索寻觅他们看不见的内在联系。他们如同一群不懂乐谱的人,偏偏要分析巴赫的大提琴奏鸣曲的总谱,试图解释这一个音符如何发展为下一个音符。
事物内在的模式真是美妙无比,我渴望了解更多的模式。还有别的模式等待着我去发现,更大、另一种层次的结构。这种上层结构我一无所知。它是无比恢宏的音乐,我所了解的几首奏鸣曲不过是其中彼此孤立的数据点。我不知道掌握这种结构后会发生些什么,到时候会知道的。我想发现它们,认识它们。这种渴望比以前任何欲望更加强烈。 大量类似的玄学段落也是这篇小说里最迷人的地方了。不知道这个写法超没超过作者智商,反正读的时候是超过我的智商了。
这种怎么塑造?我不知道。
往后基本就是玄学了,大家看原文吧,不长。
<hr/>发现那天忘写了一条,补上 我正埋头修整一张全息图,电话响了。接电话还是继续工作,我着实犹豫了一阵,最后还是不情愿地去接电话。我在编辑东西时,电话通常都让答录机接,但现在需要让人知道我又恢复工作了。我在住院期间失去了许多业务:这是自由职业者必须承担的风险之一。我拿起听筒说:“格雷科全息摄影制作公司,我是利昂·格雷科。”
“利昂你好。我是杰瑞。”
“你好杰瑞。什么事?”我仍然在研究荧光屏上的图像:是一对螺旋形齿轮,彼此咬合。比喻合作精神,这个比喻很陈腐,但客户偏偏要用这个做广告。
“今晚想去看电影吗?我和苏、托里要去看《金属眼睛》。”
“今晚?哦,去不成。今晚汉宁剧场要上演最后一场女演员主演的独角戏。”齿牙的表面有些划痕,看上去油乎乎的。我用光标凸显齿面,然后输入需要调整的参数。
“什么名字?”
“《对称》,是独角诗剧。”我调整亮度,消除齿牙啮合处的一些阴影,“想一块去吗?”
“是莎士比亚风格的独白吗?”
过分了:亮度太强,边沿的色彩太亮了。于是我为反光的强度设置了上限。“不是,是一部意识流作品,四种韵律交替,抑扬格只是其中的一种。所有的评论家都称之为风格十分显著。”
“想不到你这么喜欢诗歌。”
我再次检查了全部数字,然后让计算机再次计算啮合模式。“我一般不太喜欢诗歌,但这部剧好像真的挺有意思。想去吗?”
“谢了,我还是去看电影吧。”
“那好,玩得开心点。也许下周我们可以聚聚。”我们相互道了再见,挂上电话。我等着电脑结束二次计算。
突然,我又想起刚才发生的一切。以前我只要打电话,就无法同时做好编辑活儿。这次我却能一心二用,轻而易举。 网上找的版本,翻译有点凌乱。还是能看出来,这一段里,用了几个对比强调主角智商的突变:
一是主角和他朋友的对比,朋友喊他去看电影,他却说自己要去看一个听起来就很高大上的东西。这就像神探夏洛克里的小提琴,轻而易举的弄懂一个很艰深的艺术的东西,总是让人觉得很聪明很智慧的样子。
二是主角感觉自己同时做两件事,还都是用脑的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