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nbaby 发表于 2025-4-27 20:51:48

如何评价马斯克?

如何评价马斯克?

雪中幸存者 发表于 2025-4-27 21:06:44

2021年12月底(也就是半个月前啦),youtube的up主弗里德曼与马斯克又进行了一次长聊,聊了2个多小时。
这次访谈内容跨度很广,从火星定居到自动驾驶,最后又聊到了人生。
刚巧,前两天有同学说打算要考研,问考什么专业比较好?
我就想着把马斯克这段话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吧。
以下是访谈内容:
弗里德曼:
如你所说,你在SpaceX所做的,给了很多人希望。很多人仰望你,数以万计的人仰望你。如果我们想想在高中或大学的年轻人,你会给他们什么建议?
如果他们想尝试在这个世界上做一些大事,想要真正产生积极的影响。你会给他们什么建议?关于职业生涯,甚至是整个人生?
马斯克:
努力让自己变得有用。做个对你的同胞、对世界有用的人。
变得有用蛮难的,很难。
你能做到贡献的比消耗的更多吗?尽量对社会做出积极的净贡献。我认为这应该是你的目标,不要只是为了成为领导者而努力。
很多时候,你希望他成为领导者的那个人,他自己没想成为领导者。
如果你的人生是有用的,就是美好的人生,值得过的人生。
我会鼓励人们使用物理学作为心理工具,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它们,这是最好的工具。
天马说:
我个人的职场经验是,为了成为领导而工作的人,往往都没成领导。把本职工作做好,且和领导正常沟通的人,后面往往都成了领导。
弗里德曼:
如果说到教育或自学,你有什么建议?
可以去上大学,也可以自学,还可以在实践中学习。找到一个公司,一个地方,一群人,在做你热爱的事情,尽快加入他们。或者在欧洲做几年的公路旅行,写一些诗歌。你会建议哪条路?
如果想要变得有用的话。你提到的,产生最积极的影响。
马斯克:
我鼓励人们阅读大量书籍。基本上,尝试摄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努力发展出好的通识。
让你至少拥有一个粗略的知识领域范围。尝试对所有的事情都知道一点。你至少应该尝试做过一点,才知道你真正喜欢什么吧。
努力去探索知识领域范围的边界。与不同背景的人多聊天,不同行业、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职业背景,尽可能多的学习。
《活出意义来》(维克多·弗兰克名著)
弗里德曼:
寻找意义是全部吗?
马斯克:
是啊,人生的意义何在?
但就像我说的,我鼓励人们广泛阅读,涉及许多不同的学科领域。然后试着寻找与你的才华和兴趣重合的领域。
有些人可能擅长于某事,但是他对这个没兴趣。所以你要努力寻找的,是你自己擅长去做,同时也喜欢去做的事情。
弗里德曼:
所以阅读是一个超级捷径?来找到你的位置。了解你擅长什么,喜欢什么,同时能产生积极影响。
马斯克:
你总能学到东西的,所以去阅读吧,广泛的去阅读吧。我还是孩子的时候,通读了百科全书,这很重要,这非常有帮助。之前有很多东西,我都不知道它的存在。
天马说:
巴菲特、查理芒格、比尔盖茨,都是大量阅读者。
我们生活中能接触到的领域太少了,想要找到自己适合什么行业,阅读是更靠谱一点的方法。
如果对一个行业连听都没听说过,喜爱就从何谈起呢?
孩子确实该多读书,至少先从书上了解这个世界都有哪些东西。
弗里德曼:
广博程度仅次于盖茨?
马斯克:
我觉得百科全书是可以消化的,这是40年前的事情了。我们通读了《大英百科全书》的精简版,我推荐它。如果你读了一个主题,发现没兴趣就跳过去好了,跳到下一个。所以,阅读百科全书,浏览一遍。
我对那些诚实工作,做有用事情的人,是有很多尊重的。
而且一般来说,不要有“零和思维”,而是尽量抱着“把饼做大”的心态。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人,包括一些很聪明的人。会趋向于去做一些,道德上有问题的事情。通常是因为他们在底层上,公理层上,存在一定的”零和思维”。
而且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有零和思维。至少在意识上没想过,如果你存在零和思维,那么取得成功的唯一方法,就是从别人那里夺取。
就好像,饼就这么大。获得更多饼的唯一方法,就是拿别人的饼。但这是错误的。经济的饼,显然随着时间在急剧增大。
而实际情况则是,这个类比好像用的有点过度了……
饼其实是很多的,饼不是固定的。所以你最好确保自己,在无意识的情况下,由零和思维驱动自己的行为,认为领先就是要从别人那里夺取,会导致你努力夺取别人,这并不好。
更好的选择是增加经济的饼。去创造,让创造多余你的消耗,所以这很重要。
我想在金融领域的很多人,的确有点零和心态。
弗里德曼:
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这个。
罗根激励我的原因之一,他更多的祝贺和赞美他人,而不是制造持续竞争,就像资源稀缺一样。当你赞扬别人,宣传别人的想法。这实际上是把饼做大,资源变得不是那么的稀缺了,这适用于很多领域。
在学术界也有很多人,会把学术研究资金,看作是零和游戏。如果大家互相鼓励和宣传,让每个人对AI、物理、数学感到兴趣。我认为会吸引更多资金,大家可以共赢。我认为这广泛适用于各领域。
马斯克:
是的是的,完全如此。
天马说:
“把饼做大”就是共赢思维,这个思维方式非常重要。
本质上,价值投资就是“把饼做大”的思维方式。企业持续发展了,企业更值钱了,股价自然就涨了。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利益受损,所有人都是赢家。
这种钱赚起来就会稍微简单一点。
“炒短线”、“消息博弈”就是零和思维,在短期内企业的价值不会有大变化,那一个人赚的肯定是另一个人亏的。
要从别人兜里抢钱,想想这得有多难吧。
成长思维、共赢思维,这两个是让我们生活得更好的秘诀。

春天 发表于 2025-4-27 21:18:35

还记得被称作“硅谷钢铁侠”的埃隆·马斯克吗?在打造了特斯拉汽车,开了挖洞公司,甚至把Space X的可回收火箭变成现实之后,他又有了大动作。

马斯克的另一家公司Neuralink展示了全新的侵入式脑机接口,他们要用更加低廉的代价帮助那些障碍人士:只要大脑能想到,就能做到和普通人一样的事情。
马斯克这次发布了啥?


这次公布的Neuralink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分为四个部分,丝线、手术机器人、外置芯片以及算法。

丝线是会植入人脑的电极,通过与神经元接触获得脑内输出的信号,从而了解到人在想什么。

Neuralink将电极做得与发丝一般轻柔,且仅有4~6微米的直径,尽可能地降低了电极植入对大脑的影响。


http://pica.zhimg.com/v2-a2c1dae0214716ca6eaa2aef15ddef0b_r.jpg?source=1def8aca

由于是业界首创的方案,Neuralink还开发了被称作“缝纫机”的手术机器人,来执行植入电极的微创手术。

“缝纫机”会在植入时提供更精准的操作,并且能够自动避开血管,大幅降低植入对大脑可能的损伤。




丝线并非是世界上第一个会植入大脑的电极,目前已经有数个使用犹他电极的植入案例,主要采用气锤将看起来像钉板的电极植入脑中。虽然行之有效,但这样的植入方式可能造成对脑中语言或者其他功能区的伤害。


http://picx.zhimg.com/v2-92d8bfae0c68fd87ec5399d76c55108c_r.jpg?source=1def8aca

在电极形态和植入方式上都尽可能减低损伤可能性,马斯克同时也表示:尽管Neuralink当前需要在头颅开孔来完成置入,但未来将改为使用激光开孔,让手术对身体的影响降到更低。

即使是将电极植入大脑,也没法简单地获取脑中的信息,大脑中随时都在释放着复杂的信号,无法直接转换成清晰的指令。


http://pic1.zhimg.com/v2-35c844f21fe4288908adf6b3f59657e6_r.jpg?source=1def8aca

于是Neuralink在这套脑机接口中设计了一块用于信号识别、转换的外置芯片,其中的核心部件便是N1传感器。相比其他方案的硕大接收器,仅有指甲盖大的N1传感器小了许多。

侦测到大脑活动的芯片会通过USB-C连接,把信号传输到耳后的外挂接收器上,这也整套方案中唯一的外置部分。


http://picx.zhimg.com/v2-17f2f45b57b3473b15f65ce5d693f62a_r.jpg?source=1def8aca

最后便是算法,得到大脑发出来的信号之后,还需要用改进后的算法进行破译和转换,变成真正可以用于操作和沟通的输出信号。

马斯克还展示了Neuralink的脑机接口配套iOS应用,可以对手机或是键盘鼠标进行操作,看上去就很赛博朋克。


http://picx.zhimg.com/v2-d8936548a96d28e054d9625d80db8311_r.jpg?source=1def8aca

这样的一整套侵入式脑机接口,使得试用者可以在损伤更小的前提下,实现精度更高更有效的脑信号输出。

现在马斯克已经在老鼠和猴子进行了实验,成功率达到了87%,甚至还让猴子掌握了用这套脑机接口控制电脑的办法。

而在2020年底之前,Neuralink还将在人类身上进行临床试验,这或许会是走向新时代的重要一步。
“硅谷钢铁侠”的疯狂计划


在人类的大脑中植入电子元件,这样的想法在常人来看是疯狂的,但推动了汽车、航天等领域尖端技术的马斯克却不这么认为。

从2016年创立以来,Neuralink一直保持着低调,几乎不发表研究进展以外的信息。我们仅仅知道,这是马斯克投入的又一个领域,有望带来和前几个创业项目同样的影响力。




爱玩推特的马斯克积极地表达了他的愿景:想要让人类与设备走得更近,帮助脑科学研究进步,进而关心那些被主流社会忽视的人,推动社会的变革。

他找到的实现方式便是脑机接口,大脑直接向机器输出信号,完成原本需要人手或是整个身体来进行的操作。

2年前,马斯克曾提到过“神经蕾丝”这一概念。源于科幻小说的这种技术,可以将网状的传感器植入大脑中,从而让大脑与设备进行高效沟通。

其实这样的构思在不少科幻作品中已经出现:通过脑机接口,人类可以轻松自由地学习知识或是传播思想,甚至连需要数十年完成的基础教育,也可以在短时间完成。




还有更加实际的应用领域,瘫痪或是存在着身体障碍的人们,可以用脑机接口来完成对外部设备的操作。从此弥补身体上的障碍以及缺失,并且给了他们一个回归正常生活的机会。

马斯克与Neuralink带来的这套方案,看上去更为现实,不仅方案本身有了极强的说服力,完整的操作流程也让我们可以感受到,脑机接口已经近在咫尺。
脑机接口究竟能干嘛?


上面已经说过,人类本来是通过双手和身体的其他部位,来完成生活工作中的各种目标。为了提升效率,人们已经在过去的数千年间开发出了各种工具,但始终逃不过用双手亲自操作这一步。

有没有可以更高效的办法呢?那便是用大脑直接和工具接触的脑机接口,跳过了身体,这个实际并没有效率却在过去无法避开的环节。


http://pic1.zhimg.com/v2-e3f0859e33b3afa89ed8067a3b8ae463_r.jpg?source=1def8aca

《攻壳机动队》中出现过位于颈部的连线接口,人与人、或是机器之间可以进行高效的沟通。这和Neuralink此次展示的方案一样,都属于侵入式脑机接口,在大脑中植入元件以获得高精度的信号。

通过手术,就能用另一种方式输出自己的想法,或是做到之前无法完成的事情,看上去十分美妙。但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安全问题仍然是一大难关,让元件与大脑接触的过程需要极高的精准度,稍有不慎可能后悔终生。

这个领域的先行者菲利普·肯尼迪,就曾亲身尝试过犹他电极植入,使得他短时间内无法正常说话。Neuralink在电极形态和植入方式上做出诸多改进,也有不少出于安全性的考量。

其实还有另一种选择,无需手术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上与医院里的脑电波检测同根同源。这个方向上同样有不少企业在尝试突破,其中也有大名鼎鼎的Facebook。


http://pica.zhimg.com/v2-ed97fc6e1de25e4e658fa705c370a1c4_r.jpg?source=1def8aca

(图片来自the verge)

和脑电波检测一样,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对人脑对外释放的信号进行捕捉,不需要任何手术。它更适用于更广泛的人群,如果脑机接口的应用会像智能手机一样普及,小雷会认为是非侵入式的功劳。

虽然在科幻作品中,往往会表现成角色使用了脑机接口后,一切的输入输出只靠大脑就可以完成。不过在现实中,技术仅仅发展到能够获取大脑信号的阶段,还没法向脑内传输精确的、高信息量的信号。

但这已经能够改变很多很多了,所想变所得说不定就能成为现实。小雷(微信:leitech)现在想要完成一篇文章,还需要在键盘上输入文字才行,有了脑机接口之后,说不定可以直接把想到的事情变成文章。


http://picx.zhimg.com/v2-e78afde4ef999fb94011f374253eea89_r.jpg?source=1def8aca

(图片来自TechCrunch)

对于普通人来说,脑机接口可以帮助我们完成许多过去难以做到的事情,或是用更高效的方式去完成。在这个角度上,脑机接口像极了科技在未来的进化方向。

而对于全身瘫痪的障碍人士,脑机接口则给了他们乐观生活的希望:在医学领域中,脑死亡被视为人类死亡的判断依据之一。但如果大脑还能活动还能发出意识,即使身体上有再多的缺损,也能够用思想去弥补。

可以说,脑机接口让人们能够平等生活,不会因为身体上的区别而存在太大的差异。
有好有坏,这才是未来


Neuralink带来的技术有着美好的前景,但也逃不开人们对植入丝线这一操作的疑问。

植入了电子元件的你,还是你自己吗?人类还是本来的人类吗?脑机接口会彻底摧毁并重建我们的社会吗?


http://pic1.zhimg.com/v2-78b7ac4e285ea744799669ed3ec8acdd_r.jpg?source=1def8aca

科幻作品还出现了名为赛博格(Cyborg)的新型人类,通过使用电子或机械设备,赛博格的能力被大幅增强。但也因为有了和人类的不同,赛博格往往被普通人所忌惮,他们的生存意义也成了不少作品的讨论点。

好在这些科学伦理问题不用急着给出答案,当前还可以乐观地向前看,脑机接口技术有望在帮助障碍人士回归生活的同时,让我们对一直以来都十分神秘的大脑,有一次深入且完整的了解。

那之后的人类要如何迎接变化,就到时候再说吧。
想要了解更多数码科技相关资讯,欢迎关注【雷科技】公众号。

madein163 发表于 2025-4-27 21:31:45

马斯克:时代的冒险家
十五世纪上半叶,由于奥斯曼土耳其的封锁和扩张,欧洲诸国开始相继探索未知的大海,他们希望通过新航线的建立,恢复与亚洲的贸易往来。于是,在财富与权力的诱惑下,无数的探险家开始了他们的冒险。1492年,为了找到向西航行到印度洋的路线,伊莎贝拉女王资助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探险活动。但是,哥伦布终究没有抵达亚洲,但他却意外地发现了一片新大陆--即美洲大陆。面对未知的新世界,西班牙人迅速的露出了自己的獠牙,他们通过无意间从欧洲带来的疾病以及当地被镇压的民族联合,轻而易举的征服了阿兹特克帝国和印加帝国。在暴力和科技的催化下,新大陆的土地仿佛孕育出了新的生机,但我们都知道,这勃勃的生机,其实是用尸山血海堆砌而成,是尖牙厉爪撕扯开来。一片歌舞升平过后,是无数个发人深省的黑夜。今天,我们站在后来人的立场上去翻阅历史,仿佛一切如四季更替一般,顺理成章。但是,如果有一天地球文明,也像新大陆一样被未知的文明发现,那个时候,人类世界又该何去何从呢?
—————————————————————————————————————
当我第一次听闻Elon Musk这个名字的时候,是从手机新闻里看到了 SpaceX成为了继美俄中之后,第四个可以发射和回收航天飞行器的组织。那一刻我确实万分震惊,一家科技公司居然能够掌握如此先进的技术,真的太不可思议。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查阅了Elon Musk的相关信息,并拜读了Ashlee Vance所写的Elon Musk自传。读完之后,内心惊奇不已,更是对Musk佩服万分,看着这么一位同时代的冒险家波澜壮阔的经历,我的思绪万千,也因此,产生了要说点什么的冲动。接下来,我将会用很短的篇幅谈一谈这位钢铁侠带给我的感想。
Elon Musk的故事我就不再一一赘述,想要了解如此激动人心的故事,还是请拜读一下Ashlee Vance所写的Elon Musk自传。那么接下来我们谈什么呢?我们来谈一谈Musk的冒险精神和能力。
文章的开篇我简单地描述了地理大发现时期,西班牙人发现新大陆的经过,为什么谈论Musk的文章,我要把这几百年前的事情要写在前面?其实,当我得知SpaceX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人类送往火星时,我就知道,我们这个时代的冒险家已经开始有所行动了。诚然,人类的“星际大航海时代”也许在现在看来那就是一个遥远的梦,但是让人欣慰的是能够有一位梦想家告诉我们,人类的未来不在代码中,在那个未知的世界里,有人类的使命在召唤着我们。Musk的梦想,是建立在人类不断探索与开拓精神的基础上的,这种精神力量,我们通常把他称为使命感,这是人类历史上每一位伟人和领袖所都具备的能量,他们的思考模式永远是“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当然,Musk的思维模式也不是天生的,要说是他优秀的遗传基因成就了他,也不能算错。但是在拜读了他的自传后,我更愿意相信是他自己的习惯成就了他,毕竟他也有兄弟,但是他们都没能成为Elon Musk。那么,富有冒险精神的他,是怎样身体力行的践行了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这条中国式标语呢?
在我看来,首先是他极度自律的自学能力。我们都知道古往今来的伟人都拥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很小的时候展现出了强于常人的自学能力,这种能力锻炼了他们的大脑,使他们拥有了跨学科式的思维,这样子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他们的知识点不再是一个个零零散散的光点,而是能够跳跃式的大网,可以将相同问题的不同关注角度都进行分析和整理,从而得出常人所无法看到的结论。
其次,Elon Musk是一个十分专注的人,他很清楚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他知道兴趣是他面对困难的时候,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可以帮助他走下去的力量。早在大学时,他就给自己规划了人生方向,其中有:可持续能源;太空探索,地外宜居星球扩张;人工智能;人类遗传基因编码重排。现在,你从他的商业版图中不难发现,从一开始他就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且坚定的落实着自己的梦想
最后,Musk能够成功最离不开的能力应该就是他的执行力,这种近乎于偏执的执行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近乎于自虐。当然,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就好像我们打游戏一样,不知不觉间就度过了不少时间,但是又有谁会在游戏的过程中说自己过得很痛苦呢?
所以,自学能力、专注能力、执行能力,我认为这三点就是Elon Musk走到今天最重要的能力,再加上他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舍我其谁的冒险精神,你很难想象,会有什么事情让这么一个家伙放弃他的梦想。
当然,我在这里不是无脑的为这么一个人歌功颂德,毕竟我了解的他,只是铅字上描绘的他。不过,我还是发自内心的希望他能够成功,毕竟总有人要走出那么一步,早走一步也许人类就能早一天实现星际远航的梦想,我们的未来也就能有了新的希望。

以上是我的一篇读书笔记,纯粹是个人感想。

ccbyoujian 发表于 2025-4-27 21:43:14

人家车也造出来了,不考虑研发新车型的费用早就盈利了,火箭也造出来了,重型猎鹰双助推器回收视屏去看一下,现役近地轨道运力最强了解一下,说人家牛皮吹破了??
       那哪些中国的电动车企怎么活?蔚来被人锤的像什么一样?
       那哪些中国的民营航天企业怎么活?至今未成功发射卫星入轨,能有利润吗?

       承认人家真的牛逼真的有这么难吗?

可怕的不是落后而是不思进取。有差距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认为那是差距不需要追赶了。

不认为哪些是差距的请回答以下问题
1. 仅仅使用18650电池世界上除了特斯拉还有几家车企能达到与特斯拉一致的续航?
2.重型猎鹰起飞时27个引擎工作,在n-1火箭4发4炸的情况下多引擎被认为不可行的情况下,重型猎鹰是怎么做到的
3.长征5号不及重型猎鹰一半的推力


这些都是事实。那如何评价马斯克?确实得承认马斯克很牛比

xiongdamao 发表于 2025-4-27 21:52:08

實名反對 @三銓三 的胡扯,說hyper loop吹牛可以,拿spacex說事就是胡扯。

先看看他扯了什麼





獵鷹9號回收省錢是公認的,轉載一段來自航天愛好者網的翻譯文章:



http://picx.zhimg.com/v2-9813837e1daacbc7fbedeb40889b6d67_r.jpg?source=1def8aca
SpaceX獵鷹九號不論全新還是復用統一報價6200萬美金(有消息表示部份老客戶用復用箭的價格更低,但由於沒有公開資料所以依舊按參考報價計算)。
據The Verge於18年5月9日的文章顯示,計算所有發射服務費用(包括後勤成本)也只是3-4千萬刀。亦有引述Elon Musk表示復用火箭能節省30%成本。
之所以報價6200萬是要收回研發成本以及賺錢供養後續BFR研發。難道你不允許別人賺錢?
2016年spacex開始回收。即使9月1號Amos6炸了當年依然有微弱利潤,2017年開始復用火箭,打了幾發盈利更可觀。2018年用的復用箭比新箭多接近兩倍,復用箭便宜不便宜等財務報告很快就知道。
銥星訂購了8次發射打完整個二代銥星星座,目前打完7次還有一次1月中打,本身打算用全新箭,但一半的發射用了復用箭(iridium2 4 5 8)。有粉絲問,用獵鷹9是不是讓銥星公司節省3.2億刀發射成本?總裁表示:


便宜不便宜很簡單,看客戶反饋就知道了。
@三銓三 用每公斤價格來說事,說回收復用每公斤成本比拋棄版貴。
首先,必須搞清楚,獵鷹9發射服務參考報價6200萬只是一個參考報價,實際會因應軌道類型,發射窗口,附加服務等等而有所不同。這些都可以在spacex的獵鷹九號載荷指南的PDF查得到。
會收取附加費用的情況包括但不限於:
1.少於1小時的發射窗口(例如ISS,銥星)
2.需要定制整流罩(例如之前X37B發射被懷疑使用了小改版整流罩)
3.需要使用kick stage(由顧客提供給spacex適配)
4.需要使用客製載荷接口(由顧客提供給spacex適配,或者spacex代為設計,兩者都需要額外收費,銥星使用了後者的服務。)
5.插隊發射
6.額外服務(沒有指明那些服務)
所以即使是打SSO軌道,給加拿大雷達星打的費用和打SSO A的費用可能都不同。
用每單位價格來說事其實根本不嚴謹:
假設我是客戶,有一個9噸的載荷,打個SSO。
回收版獵鷹9收取6200萬,一次性獵鷹9收取7000萬。
回收版獵鷹9可以滿足我的要求,那麼我用回收版還是一次性版本呢…?除了美軍那些傻大戶之外都會選前者好嗎。
而且只有極少數載荷要用滿22噸獵鷹9的能力。ISS曙光號,星辰號是最接近的載荷,19噸。
然而回收版獵重運力,據估算約30,最保守的數字也有25噸
為什麼spacex不公佈精確發射費用?發射報價敏感性了解一下,發射價格會直接影響保險的價格,所以一般不會列出詳細報價


轉載自航天愛好者編譯文章。
@三銓三 亦再度胡扯spacex以前有公佈回收版獵鷹的能力和價格。我翻遍了Web archive 2013到現在的記錄,一直沒有列出。網頁的日期在版面上方,可以自己驗證。



http://pic1.zhimg.com/v2-4e4ca672aae0455f3000c8874e00e90f_r.jpg?source=1def8aca




至於 @三銓三 胡扯“獵鷹9回收運力減少 2/3”
NASA實力打臉:

http://picx.zhimg.com/v2-d8989bc8840f25c9857a7612c8615d82_r.jpg?source=1def8aca
這個是NASA發射載具能力列表,任何人可以隨意查詢資料。我選擇了獵鷹9號陸收和海收的數字,加上宇宙神401 421(代表以後波音star liner的配置) 431,直射400km 51.6度圓軌道作比較。獵鷹9海收運力14500kg,陸收也有接近11噸。 “獵鷹9回收只有7噸運力”的說法不攻自破。
spacex獵9 22.8噸/獵重63.8噸的運力是用180x180 28.5度的軌道來計算的,所以400x51.6必定沒有22噸,個人估計18-19噸差不多了。 11除以19是不是1/3你心中難道沒有B數?
就算是獵重,運力損失的確有可能損失超過2/3,不過這個是煤油機二級的鍋,而不是回收方法的鍋。要一台煤油機去跟變態的RL10去比是不是傻了?


即便如此,雙助推海收核心拋棄的“一次性模式”依然擁有比462s比沖RL10B2的D4H要好。
(圖解,獵重回收=全回收,雙助推回陸地核心海收,拋棄=助推回收核心拋棄)
所以可以預見的是,重型GEO衛星/洞察號這類型的火星任務會用回收版,拋棄版估計只有大型火星任務以及中型木星/土星任務會使用。Europa Clipper 六噸多往木星因應SLS無限推遲已經有打算獵重核心拋棄版本+Star48上面級去打了。
(NASA網頁沒有獵重打LEO/GTO/直射GEO的數字,故此略去)
spacex在18年的IAC上公佈了獵鷹系列的GTO運載量


他們的數字很保守了,要知道C3=0雙回收芯級拋棄的運力是16噸,GTO C3大概在-10左右。
(分割線)
牠的邏輯就是,正常設計迭代=吹牛吹破了
spacex的邏輯大概是,獵重運力現在秒天秒地,反正運力足夠就不花錢研究交叉輸送技術了。
在牠的眼中就是吹牛吹破了,真神奇的邏輯
spacex不認為二級回收可行就不去做,在牠眼中就是吹牛吹破了…神奇
據SpaceNews於17年7月19日的文章,引述Elon Musk所示,取消載人龍的原因是NASA的認證太麻煩(之前要求獵鷹9連飛100次才允許載人,後來變成7次。NASA對載人有近乎變態以及挖苦的要求)
在牠的眼中就是牛皮吹破了,我也懶得評論


想到糟點的話有空再更

18年12月7日1751更新:

忘了說
C3=Km^2/Sec^2,用來衡量逃逸軌道的能量。
14C3是典型火星任務的C3要求(一般在12-15C3),Europa clipper 15C3(用Atlas551,三次重力助推),83C3(直達木星)
新視野印象中是170C3,柏克太陽探測器大概是59.8C3(D4H分離),150C3(star48點火之後)

9日早上0604更新,睡不著刷reddit看到的資料
美軍訂購spacex獵鷹九發射gps衛星,使用一次性拋棄版獵鷹九,每次發射費用9650萬美元。
回收版獵鷹九每枚6200萬起,可以自己算一下
https://dod.defense.gov/News/Contracts/Contract-View/Article/1466539/19年1月12日更新:二代銥星打完了,載人龍合練完成(只等NASA上班開綠燈就可以發射),BFS(BFR二級)懸停測試機建造完成只等引擎就可以飛了,猛禽引擎第一台量產機接近完工
Tesla那邊產量提高,10月獲得第一次盈利
boring company地下隧道試車完成
當初唱衰Elon Musk的可以出來接受打臉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评价马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