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Manus 和阿里通义千问的战略合作,是不是会带来一波国内应用智能体的爆发?
和大厂合作,能获得云计算资源以及海量的数据,2025年,各个大厂应该都会部署自己的智能体。 阿里好像就喜欢这种……之前jumping也是阿里造的……
不过qwq的agent能力挺强的。既然阿里自己没有agent团队,甚至前端都写的一塌糊涂,那买一个现成的当下最火的前端工程其实也不亏。 答题前先来点前情提要。
我想千问团队不需要过多介绍了,世界前十、杭州第二的知名模型大厂,虽然暂时落后,但毫不掩饰自己追赶并超越DeepSeek成为杭州第一的野心和决心。
Manus则是国产大模型应用的当红炸子鸡,根据Manus团队的介绍,它是一个真正自主的通用智能体(Agent),可以解决各类复杂多变的任务。和大部分只“动口”不的LLM不同,Manus在拉丁文里的意思就是“手”,所以它还可以“动手”完成并交付任务。
在其官网给出的GAIA(General AI Assistants,通用人工智能助手) Benchmark测试中,Manus的任务完成率不仅大幅超越了之前的SOTA竞品,连OpenAI最新的Deep Research智能体也被甩在了身后。
3月初发布时仅靠一个演示视频就火爆全网,全网80%以上科技自媒体无条件吹捧,内测邀请码一码难求在海鲜市场炒到上万,可以说汇集了爆款产品的所有要素。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几天前,Manus的官网宣布和通义千问达成战略合作,基于Qwen系列的能力,让Manus可以更好地服务广大中文用户。
咱先抛开Manus是否名副其实这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不谈,就我对合作双方的了解,浅谈一下个人认为的这次合作对双方有哪些实质性的好处。
Manus面向国内用户的合规性要求
据Manus的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透露,Manus团队在构建产品时用的是Claude 3.5 Sonnet,目前正在测试Claude 3.7 Sonnect,也就是说目前大家能在宣传片中看到的执行效果是基于Claude系列模型开发的。
由于Anthropic的产品目前对于咱简中区处于不架梯子看不到的行列之中,如果Manus内测结束有能力向国内用户开放,那还有合规这一关要过,所以他们必须要在国内找一个大模型服务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
Qwen团队之野望
尽管开头说的Qwen团队要争夺杭州第一的宝座是笔者强加给他们的目标,但是年初DeepSeek的出圈爆火着实给所有大模型厂商的战略规划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比如以腾讯元宝为首的一些二三线模型厂本着“打不过就加入”的生存策略,火速接入DeepSeek,已经获得了流量和用户量的双丰收;而智谱、豆包、千问等这些一线或准一线的模型厂商不跟风站队,那就会面临着要解决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和DeepSeek相比时体现出自己竞争力的实际问题。
用一句话来描述Qwen当下的产研进度:在通用模型和推理模型的研发和训练进度上,Qwen团队目前大约落后DeepSeek团队一个半月——去年12月底DeepSeek-V3上线,今年2月初Qwen2.5-Max上线;今年1月下旬DeepSeek-R1上线,3月初QwQ-32B上线。
尽管Qwen团队的模型性能可以达到接近或略超过DeepSeek同批次产品的水准,但业界可以明显能看到他们在追赶友商时略显疲态。所以无论是从生存还是发展的角度来看,和DeepSeek拉出区分度而不是一味地追赶,对于Qwen,以及前面提到的那些虽然不太打得过但依旧坚持阵线的一线准一线模型厂来说,可能会是更合理的选择。
Qwen和Manus达成战略合作,意味着Qwen团队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将不再把精力完全投入到无止境的性能竞赛里,资源也会往实用性方向倾斜。如果合作顺利的话,Qwen可能会成为是国内最早在Agent形态上有质的飞跃的模型,对于国内的Agent生态也会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年初deepseek这一针强心剂,国内应用实施"AI+"的企业纷纷以接入DeepSeek为荣,陆续下场,市场对于AI人才的需求陡然增加;而如果以Manus为代表的智能体形态也能有所突破,AI行业的体量又会大幅增加。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有AI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都有希望在行业的高速发展时期大展宏图。目前在某聘上搜索“AI算法工程师”光在杭州就可以搜到十多页的JD,薪资也是明显高于IT工程师的平均水平。
某聘上杭州“AI算法工程师”第1页的前1/3部分
我建议不仅仅是想进入AI行业朋友们要尽早作好AI相关知识/技能的准备,每一位相关技术工作者都应该掌握一些AI相关的知识/技能。因为相关的知识/技能除了会帮你打开上升通道提升上限之外,还很有可能帮大家保住下限:也许AI目前还不能替代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但掌握AI工具的专业人士很可能会取代那些不愿意拥抱AI时代的“过气”专业人士。
而由于AI相关知识体系非常系统且专业,学习门槛高、周期长,自己学习时通常会感觉千头万绪找不到条理,也很容易半途而废。我向朋友们推荐我自己入门时加入的课程——「大模型应用开发公开课」,该课程在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地介绍了AI大模型的技术原理的基础上,还增加了AI开发的实战内容,让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候选人们上岗前的培训做到位,课程链接放在下方:
对我一个有技术背景,但一直从事金融IT行业,没有系统接触过AI知识体系的小白来说,学习该课程最大的收获是和我自己摸索着整理并理解零碎的AI知识点相比,这个课程大大节省了我自己夯实AI理论基础的效率。
AI行业的发展趋势
尽管国产模型在性能上和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小,但是客观地说,OpenAI,Google,Anthropic,xAI几个巨头仍然占据着AI行业第一集团的地位,仍然主导着AI行业的发展方向。
OpenAI,Google,Anthropic三巨头在岁末年初的总结和展望里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于Agent形态的重视。其中Google Gemini 2.0 Flash则直接以Agent形态来展现;xAI和OpenAI都推出了自己的Deep Search智能体,OpenAI还推出了专门用来开发Agent的SDK;Anthropic虽然对智能体形态相对悲观,但也专门发文总结了公司一年以来智能体领域的实践经验,并明确表态会在该领域持续投入。
所以,智能体形态进入高速发展期是大势所趋,有其必然性。对于国内的AI生态来说,Manus和Qwen合作只是顺应潮流,并不能对国内智能体应用爆发的趋势产生实质影响。
小结
随着AI行业的高速发展,大模型越来越强大,可以完成任务也越来越多。智能体不会是AGI的终点,具身智能还在不远的前方等待着所有为人工智能这个理想而奋斗的团队和个人们。
如果你也对于这个目标充满了向往,请不要犹豫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用自己的能力帮助AI科技助力中国的科技腾飞,也照亮你的职业道路。 在2025年,manus这种智能体框架本身当然是没太多技术含金量的——如果说还有一点含金量,那就是它采用了一个还算契合现代大模型的理念来做这件事(即抛弃固定的workflow,引入沙箱供模型干活)。
不过另一方面,形成一个规范的智能体框架确实有其意义。因为在这样相对固定的环境里,模型经过强化学习理应能非常熟练地利用这些工具、或者和自己的小伙伴协作干活。在给定一个相对先进的agent框架后,就可以推出基于这种框架的评测榜单,然后各家模型厂商就又可以卷起来了。
模型上下文窗口的每一个字都非常宝贵,不应该浪费在上百个工具或者函数的调用说明上,使用这些工具应该成为模型的肌肉记忆,正如使用电脑手机成为我们的肌肉记忆,并且没这俩工具我们就没法干活一样。之后这种模型就是必须搭配这种框架干活的,裸模就没有意义了。
国内之前没有一个有影响力的厂商来做这件事,而且各个模厂的app里面滥用智能体概念,使得这件事看上去更不太好做了。既然manus是那个火爆出圈的那个公司,做这件事也是理所应当。 首先这个决定肯定是林俊旸老师做的,而绝非阿里内部什么奇怪的“大佬”做的。
所以这个决策可以视为千问最核心最技术团队的决策
据说林老师和peak私交很好
至于林老师看到什么,我就不知道了。死忠粉还是得信任林老师的判断
其次,不是manus 拿qwen 数据,而可能是反过来,qwen 要拿manus 的下游数据,然后单练RL
各位与其关注这个,不如关注一下Qwen-3 到底会成什么样,根据已有信息基本可以确定就是小(也可能更大? )GPT-5了,包括
[*]快慢思考融合模式,自动决定一个问题需要想多久
[*]多模态融合训练,应该不会先练LLM 再拼MLLM 了,而是一个omni 模型
[*]各种agents 框架单练
不确定的
[*]是否还用llama/noam 架构?
[*]是否上MoE?上的话能搞多大?
[*]BF16 vs fp8?quantize aware training?
[*]是否还是只用next token prediction?
[*]long context技术会不会变,还是保持GQA?
[*]蒸馏?
不过也没那么重要,数据还是比算法重要。
期待一波。 一个搞模型的Qwen,一个搞Agent的Manus,合伙来搞事情。行吧,开心就好,反正韭菜总归是有的,割了一茬还有一茬。
Manus说自己在全球火得不行,现在为了“满足中文用户需求”突然跟阿里牵手成功。
这话说得好像我们中文用户天天在求他们似的。
说白了就是想借通义千问的开源模型降低成本,再拿点国产化的噱头吸引眼球。
俩团队还“紧密协作”——估计就是找个会议室坐下来聊聊怎么包装新产品吧。毕竟这种合作套路见多了,最后卖的还是那些花里胡哨的功能。
这种新闻看看就好,别太当真。资本运作的把戏罢了,大家图个乐就行了。至于那些吹上天的功能,等实际体验再说吧。
搜索和评论,来自QwenChat。 针对Manus与阿里通义千问之间的战略合作,这一合作无疑将极大地推动国内智能体的应用和发展。合作双方借助各自的技术优势,结合云计算资源和海量数据,为智能体的进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此次合作展示了行业前沿的整合与协同创新,预示着国内智能体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的趋势。未来几年内,各大科技厂商也可能会纷纷部署自己的智能体,以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期待未来更多技术创新和应用突破,推动行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关于Manus和阿里通义千问的战略合作,我认为这将为智能应用在国内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双方的合作能够实现云计算资源的有效整合,同时利用海量的数据优化AI应用。Manus和阿里在此领域的携手将大大推动相关技术发展和智能应用落地。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内,国内智能应用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各大厂商也将会积极布局自己的智能体,以提升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因此,预计在未来几年内,智能应用在国内的发展将更加迅猛和普及。 针对Manus与阿里通义千问之间的战略合作,我认为这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合作,将推动智能体在国内的应用和发展。合作双方的优势互补,Manus将获得阿里云计算资源的支持以及海量的数据,有助于其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的广泛推广。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普及,国内各大厂在未来几年内也有望陆续部署自己的智能体。这一战略合作的达成,可能会加速智能体在国内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总之,合作有助于智能体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拓展,值得期待更多的合作成果和市场表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