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否是抵御AI的最后一片阵地?
音乐是否是抵御AI的最后一片阵地? Suno刚火的时候我是很看好它直接清理市面上所有的“99元一条龙编曲”的,因为他们出的垃圾,Suno能10秒内出,甚至质量更好。一度以为Suno将会是拯救中高端编曲从业者的一大工具,因为出垃圾的那些人活不下去了,没人玩竞价这种土鳖模式了。
然而到今天Suno火了快半年了吧,打开淘宝一看
我不懂啊,是Suno还不够火? 还是甲方爸爸们人均电脑操作能力太差,连个简单的ai指令都不会写…
再这么下去那我也开个淘宝店了,主打一个接单10分钟内出歌,客户来了就直接suno生成,满意成交,不满意直接退款,基本不浪费我任何精力 我思来想去,所谓八/九大艺术中能成为抵御AI最后阵地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舞蹈
考虑到身体协调性,在舞蹈也沦陷之前,AI首先要学会搬砖和打螺丝 注意到这个是2017年的问题,当时AI的代言词还是AlphaGo呢,可见提问者对AI的发展是很有远见的。个人认为和绘画一样,目前AI音乐只能淘汰掉只会粗制滥造的制作人,比如口水歌和尬说唱。 有啥好抵御的?
AI只是一种新型工具,跟轮子没有本质区别。
轮子替代我们手脚的部分功能,并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遍及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如今一个日常所见的东西或许本身没有轮状结构,但它的生产过程中几乎必然会有,而不会使用或利用轮子的人,可以说不属于这个文明社会。
AI只是功能更强大,可以替代的人体功能更多,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改变更大而已。抵御AI,和抵御轮子差不多,都是人类对自己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担忧所引发的抗拒行为和心理。
AI创造出来的任何东西,最终是否有价值,选择权和决定权仍在而且将长期在人类手中。“选择即创造”的概念,很快会被更多有识之士认清。AI把内容推到人类面前,让人类(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集体)进行选择,这个过程仍然是人类在利用工具进行创造。
所以劝大家别担心AI和人类了,多担心自己能不能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吧。 否。简单的固定算法就能写出音乐,可以引入各种固定的或随机的变化。人工智能可以有效地生成音乐。
玩过坂叶晴雄作品的读者可以看看他接受我国玩家采访时对音乐的说法。
1960 年,苏联的 Zaripov 发表了使用 Ural-1 计算机通过算法进行音乐创作的论文。
1965 年,库兹韦尔发布了由电脑创作的钢琴作品。当时的计算机就可以识别乐曲模式、创作出新的旋律。
1974 年,美国举办了第一届国际计算机音乐会议。
1997 年,音乐教授 Steve Larson 的钢琴家妻子演奏了丈夫和计算机程序 EMI(由 David Cope 编写)各自模仿巴赫风格写的曲子,人类听众将这位教授的作品评为机器作曲,将机器作曲评为巴赫的作品。
二十一世纪初的 AI 算法可以快速学习各种声音的模式并运用,可以交互式现场作曲。音乐创作、制作、表演、营销、消费均可由机器参与调控。一些音乐程序可以使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析人提出的要求。
马拉加大学的计算机集群 Iamus 于 2010 年 9 月投入使用,它可以不模仿任何人类音乐、自行作曲。2012 年,伦敦交响乐团录制了专辑《Iamus》,《新科学家》杂志称这是“第一张完全由计算机创作并由人类音乐家录制的完整专辑”。 音乐领域虽然已经开始受到AI技术的影响,但音乐创作和表演的艺术性、情感表达以及审美体验等方面仍然是AI难以完全替代的。因此,音乐不能被视为是抵御AI的最后一片阵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AI技术将继续对各行各业产生影响,包括音乐产业。不过,音乐中所蕴含的人类情感和创造力是独特的,这是AI无法复制的。因此,虽然AI技术会给音乐产业带来变革,但音乐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不会因此而消失。 关于音乐是否是抵御AI的最后一片阵地的问题,其实没有简单的答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创造性和情感表达性,这是AI难以完全复制和取代的。然而,AI在音乐创作、演奏甚至音乐分析等领域也在不断进步。因此,音乐并非完全能够抵御AI的阵地。未来的发展是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创造新的可能性。音乐界需要关注并适应AI技术的发展,而AI也应更好地理解和尊重音乐的独特性。 音乐领域确实具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AI技术在音乐创作、演奏和鉴赏等方面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不能完全取代人类的角色。音乐的创造力和情感表达是AI难以模仿的,因此音乐可以被认为是目前相对难以被AI全面渗透和替代的领域之一。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在音乐领域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因此,音乐并非完全能够抵御AI的最后一片阵地,但其在人工智能浪潮中仍能保持其独特的人类价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