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最近看到的一则新闻:美国一所私立学校Alpha School,通过引入AI助教,使学生可以将每天的课堂学习时间缩短至两个小时,同时学生的成绩可以达到全美前2%。老师在这所学校的功能更多被定义为鼓励学生不断学习,并适时评估学生是否在恰当的路线上。这应该算是AI教育最新的一条轰动性新闻,Alpha School也算是将AI教育落地的大胆探索者。从这则新闻出发,结合问题,人类教师未来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哪些教师应该焦虑,以及未来的教育会怎么发展?
Alpha School 的学校官网主页
Fox News关于这所Alpha School的报道
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就得看到老师们焦虑或者担心的来源在哪。越来越多的老师因为AI感到焦虑,根本原因是什么?其实说到底还是太多老师把自己的职业护城河建立在掌握的知识以及基于传统模式的教学经验上。这二者在AI时代下一碰就碎,这是很好理解的。AI的知识检索和关联能力,没有哪个人类能比得上;AI介入的教学模式必然和传统模式有很大差别。知识积累和传统模式的教学经验在AI面前不堪一击了,自然会失去安全感,感到焦虑。事实上,教育行业已经算是对“吃老本”这件事情最友好的行业之一了,有多少老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几十年不改,放在其他行业这是很难想象的事情。现在AI出现,冲击传统教育模式,我反而认为是推动教育进步的一股力量。
那么回到问题本身,既然知识和经验不应该是教师工作的护城河,教育行业中的老师,特别是AI时代下的老师,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职业壁垒应该建立在什么之上?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为什么老师会依赖知识和经验作为护城河,说到底是因为当前的教育是应试导向的,应试要求记住知识,要求解题经验,这自然而然让传授重点知识、教授应试技巧成了传统模式下老师的护城河。然而应试是教育的本质吗?教育的本质早在怀特海的书中就有论述,其中一个观点是:你离开学校,忘记所有学校教授的知识之后,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这是很有趣也很有深度的观点,作为老师的大家不妨回忆一下自己从学校毕业之后,留下的东西是什么。这里简单举几个例子:
1. 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中学的重难点、大学的专业课听不懂是常事,那么你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无外乎与人交流、查找资料、提出自己的理解、检验理解、修正理解,最终理解透彻。2. 与人相处的能力。中学大学都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无论是同学、老师、父母甚至学校的行政、保安等等,这个过程中你是不是逐渐学习到不同的人有自己的为人处世方式,是不是在之后的工作中还在不断实践并更新曾经的观察。3. 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能力。求学过程中虽然不常遇到如工作中复杂的问题,但是也总会有些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而又没有经验借鉴,通过努力化解未知问题的过程留下的印象是不是远比曾经某道题怎么解要深刻。
既然作为老师都不能清晰记住曾经学过的知识,把这些东西作为教育的核心自然是本末倒置。根本上说,学习知识其实一方面是培养人的基本科学素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常识,另一方面是以知识为媒介,锻炼其他更重要的能力。作为AI时代下的老师,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是,有没有把知识作为手段,把培养人作为目的,据此设计教学方法和模式?做到这一点的教师,AI是无法取代的,且不论当前AI极度缺乏推理能力,即便AI获得了推理能力、共情能力,它也无法取代人类教师在塑造人的过程中的作用,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依然是人与人的社会,在这个人类的社会中生存需要什么能力,AI不在其中是很难理解的。要如何达到塑造人这一点,我想可能是另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在这里展开。
综合以上观点,AI的引入其实在个人看来是倒逼教育者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这对教育的长期发展是有利的,只依赖于传统知识和经验的老师自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被淘汰。这个过程或许在国内会相对漫长,因为应试教育导向下,教育模式的转变是缓慢的,但是随着国外教育的迅猛变化,新的教育变革或许已经在路上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