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读懂中国古代地方志中的“星野” ,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明白“星野”概念的来源。古代人觉得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区域是有对应关系的 。他们把天上星空划分成不同的区域,然后让这些区域和地上的州、国等行政区划一一对应 。这种对应关系就叫“星野” 。这背后其实是古人“天人合一”观念在作祟,认为天地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其次,了解星宿划分。天上星宿划分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两种体系 。一种是“三垣二十八宿”体系 。“三垣”就像是天上的三个大宫城,分别是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二十八宿”则像是围绕着这三个宫城的二十八个小星座 ,把整个天空大致分成了二十八个区域 。另一种是十二星次体系 ,它把黄道附近的星空分成十二个部分 。
接着,查看对应关系。在地方志里,会详细记载当地对应的星野区域 。比如某个地区对应二十八宿里的某一宿 ,或者对应十二星次里的某一次 。通过这些记载,古人认为可以通过观察对应星宿的天象变化,来推测当地可能发生的事情 。像是星宿出现异常天象,比如彗星、流星等,就觉得地上对应地区可能有灾祸或者大事发生 。
最后,考虑历史变迁。要知道随着时间推移,行政区划会有很大变化 ,但星野对应关系在一些地方志里可能还保留旧的说法 。所以读的时候要结合历史背景,清楚当时的地理范围和现在的差别 。而且不同朝代、不同地区的地方志,对于星野的记载和说法也可能存在差异 ,要综合对比分析 ,才能更好地理解“星野”在古代地方志中的含义和作用 。 |
|